如今的沈南鹏,早已摆脱不必要的干扰,成为一棵拔高的参天大树。 在影像里,还留有他早期时的模样。那时候的沈南鹏,梳着周润发式的大背头,举手投足一派“老克腊”式的儒雅,作风却十分硬朗。为了赢,他穷尽可能,七天去八个国家,只睡三四个小时,被周鸿祎称做一条迅猛的“鲨鱼”。 而被争议最多的那些事,则大多和其对收益的绝对追求有关。但人们也未见他激动冒火的样子,至多在微博里留言,“工作已经很忙, 我懒得理会,”一丝多余的情绪都不会被捕捉到。 再后来,人们看到他一点一点剪掉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桠。“这几年,沈南鹏现在是相当的平和。”张颖这样描述沈南鹏这几年的改变。在他看来,一开始,是数家同行在一起,进行厮杀,很激烈。但后来,“我越来越焦虑......他却越来越稳健.....”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沈南鹏对投资决策的分寸拿捏,也变得愈发熟练起来。以他现在的觉悟,在回顾当初的投资节奏,“我其实是可以再慢点。” 在他看来,投资背后,是人性两面的微妙平衡。比如,“敏锐可能会让人的动作变快,但洞见可能会同时下滑。” 那谨慎呢? 谨慎的过度就是犹豫不绝,“但犹豫不决,是我对自己身上最不满的一点。”这位顶级VC脱口而出。 被争议的成功者在这个人人都想成为赢者的行业里,为什么沈南鹏成功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到六年前的一档财经节目。在《光阴的故事》的歌声里,“携程四君子”的大合影,被摆放在舞台上方。照片里的季琦与沈南鹏,并肩而站。但这样的亲密,已经成为历史。 关于这段根源,一位职场新人绕着弯的问季琦,“创业过程中,您摔过的最大的跤是什么?” 季琦的回答不算出人意表,非典期间,在如家扩张期的战略上,他与董事会产生了分歧。在一次争吵后,某个夜晚,他一个人爬过墙头,跳进一座光秃秃的毛坯房里。“这段经历,我跟谁都没有说......推开窗,我的腿就悬在窗外”。 真正让季琦痛苦的,是商业以外的撕扯。他说,自己特别看重别人的信任和理解。但当它们一点点失去的时候,“人就像飘在宇宙里,特别无助、孤单。” 在这起事件中,沈南鹏身处于那种“将创始人亲手赶出去”的角色。用旁观者的眼光看,这样的做法,并不厚道。但沈南鹏告诉人们,从提议到执行,都是整个董事会商议的结果,他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子上。” 困难主要在于寻找继续者,这个人选,不仅要有商战经验,而且还应该最擅长连锁经营。找了很久,他最后确定了孙坚。至于后续,他该怎么面对季琦,面对舆论,以及两个人的交情,是继续,还是就此江湖别过?他并不知道,也不关注。他只是带着理性的分身,在必要时,接过任务。 就像处理“季琦事件”表现的那样,很多时刻,在制定新的伙伴关系、利益分配、企业规则上,沈南鹏是可以把自己主观的很多欲、爱、恨、名、利偏见都剔除掉的人。而这种高度理性的性格,也使得如家这家公司,即便是经历过重大人事变更,也从来没有发生过震荡。 但这样的做事风格,也让他吃过苦头。 沈南鹏是早年不缺黑历史的人。在几次股票的抛售操作中,他被媒体描述为,一个精明的“机会主义者”。 一位知乎网友这样写道。“我对沈南鹏的认可,缘于我首先认为他是一个标准的成功商人,尽管成功商人的标准,有时候和所谓道德标准并不完全一致。” 在收益率上,尽管沈南鹏排到了前面,但他并没有获得完美的名声。他成功地让人认为,他是那种对于他要做的事情,要获得的效果,要面对的问题,要回答的话,都处理得非常熟练的人。 但这也成功地让人忽略,他对自己的反思,对自我要求的升级、其实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沈南鹏早年投资过的一家公司的创始人、航班管家CEO王江,曾如此总结沈南鹏的优点:“他是一个不断努力学习自我完善的人,有次大家在一起开玩笑讲,他近两年来发型的变化也标示着他的进步。” 对于目标, 2018 年,他描述,“很多人都忘记了做投资真正要最后的成绩是靠什么?它是靠每一个基金有多少钱回给LP,这是最重要的。”----这个看法和 13 年前相同。 在目标一致,操作技巧相差不大的前提下,人和人的差距,或许就在于,个人预设的干扰。而沈南鹏的选择是,绝不偏执,在吸取信息时能尽可能地摒弃先入之见。 例如,对一个项目的好坏,当他听到另一种判断,无论与他自己的见解有多大偏差,他也很少急于说服对方,而是像在自己的信息库中打下一个记号般地说:“OK,你是这么想的。” 正是以这样的自我管理程度,做到了“戒掉我执”,然后他才可以不被固化,不断升级做为投资人的理念,带给LP更多的回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