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 2019 年中国分时租赁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 2019 年 2 月,中国已注册的共享汽车企业及单位超过 1600 家,投入运营的汽车数量约为11~ 13 万辆,整体市场规模达28. 5 亿元。 可以看出,资本的追捧仍在继续,但共享汽车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玩家倒下成为了意料之中。 2018 年 1 月,人民日报旗下《中国汽车报》社有限公司计划转让持有的易卡绿色(北京)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同月,广州途宽易租车发布公告停止运营,让所有用户申请退押金; 2018 年 5 月,麻瓜出行官方发布公告,宣布麻瓜出行共享新能源汽车将于 5 月17- 20 日分批逐步关闭租车服务; 2018 年 6 月,济南中冠共享汽车跑路,客服电话无人接听,公司所在地也人去楼空; 2018 年 9 月,巴歌出行疑似倒闭,APP下线,员工几个月工资未发; 2018 年 12 月,途歌退押危机爆发,有用户的押金要排队等到 2019 年 3 月才能退还,拖欠供应商的欠款少则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 对此现状,共享汽车GoFun相关负责人对新芽NewSeed(ID:pelink)表示:“行业的确已经进入洗牌期,共享汽车发展是长线赛道,各企业玩法不同,而有些做法不符合规律,进而导致市场之前的混乱,没有找到可持续盈利模式的企业也自然会被淘汰。” 共享汽车没有捷径,“烧钱”不是长久之计 共享汽车之所以会进入行业洗牌期,与该行业重资产、重运营的特征有着直接联系。 清科资管合伙人蔡志泉此前对新芽NewSeed(ID:pelink)表示:“大多数共享汽车企业尚未实现盈利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起清晰、透明、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都在靠‘烧钱’维持。像滴滴这样的网约车巨头选择进入这个市场,更多的是出于自身战略布局的考虑。” 据公开资料显示,共享汽车的购车成本会占整个运营成本的40%左右,同时企业还需要支付停车费、保险费用、油费、电费以及日常的运维等费用,综合成本很高。 据数据统计显示,一辆车每天必须要租出去 4 次,每次时长要 45 分钟以上,才有可能盈利。即使每小时出租率维持在60%,回本至少也要三年,中间还不考虑汽车的维修、折旧等带来的成本损失。 然而,这些平台目前的使用率仅能勉强达到标准使用率的50%。加之盈利模式单一,车身广告等方式并未利用起来,资金危机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并且共享汽车的安全性也存在一定问题,降低了用户的信任度。据媒体报道,去年 5 月,一位长沙市民扫码共享汽车准备出行,结果刚发车,车便突然往前冲,像“飞车”一样,直到撞上路边门面上的墙才停了下来,对此,涉事公司说是用户操作手误。 “对于消费者而言,共享汽车不像共享单车那样易操作,需要培养使用习惯。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很多使用者对于驾驶并不熟悉车况的车辆,会有一定的担忧。”蔡志泉表示。 而用户的素质也函待提高。有用户把共享汽车开进高档住宅区的地下停车场并拒绝开出,以至于系统上虽然显示为已还车,但实际上该车辆已成为他的“专车”。更有甚者,在车内留下一地垃圾,导致其他用户根本无法使用,并且很多车辆外部都有剐蹭,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的确,共享汽车是一个没有捷径,不可能投机,需要打持久战的行业,目前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都有待完善和提高。”对于如何跑通共享汽车运营模式,GoFun相关负责人认为,一方面,因为行业重资产的属性,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合力融合发展,互惠互利。 另一方面,在行业不断成熟的过程中需要运营平台先要把最基础、最传统的线下模式做通,例如清洁、充电等,只有将基本的服务做好之后,才能实现规模化的发展。 “共享汽车必须在现有条件基础上,遵循市场规律和治理条件,有序地进行投放和管理,才能做到精细化、科学化的运营,从而提升单车的使用效率,进而盘活整个共享汽车市场,把模式跑通。” 结语 根据预测,到 2020 年中国驾照持有人数将达3.55 亿,而汽车保有量将仅为1. 95 亿辆,这就促使消费者采用替代出行方案。因此,共享出行在中国并不是伪需求,仍然有着发展的沃土,只是企业已不能一味的依赖“烧钱”存活。 已倒闭的共享汽车服务商EZZY创始人付强曾说过,“死亡,是所有分时租赁公司的最终命运”。对共享汽车来说,寻找新的盈利点,建立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是重中之重。而随着5G和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共享汽车将会朝着智能互联的方向发展,这或将是行业新的盈利突破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