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圈内事(ID:quanneishi),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1963 年,美国探险家毕索普从喜马拉雅山带走了一只纯黑色的藏獒。一睹藏獒风采的美国人民给他起了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神犬”的别名,对它的推崇可见一斑,藏獒的身价也被炒了起来。 但藏獒迎来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在二十年后。 东方神犬1983 年台湾知名演员张佩华从美国买了一只名叫乔克的藏獒,花了 120 万新台币,这可是他一部戏的片酬,在台湾能买一栋楼了。 这只是演员张佩华的一小步,却是藏獒的一大步。 有了张佩华背书,再加上价格不菲,藏獒很快就在台湾成了“明星”。但当时只能从美国买,光是运输成本就不低,于是藏獒的价格一路向上。到了 80 年代末,一只幼犬能卖到 20 万到 30 万台币,种犬的配种费也高达 20 万台币。 1985 年,几个福建商人拿着“西藏獒犬”的照片,到河南省巩义市找到王占奎,希望他能帮忙找几只藏獒。王占奎就是日后名满神州的“藏獒之父”。 “我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狗,记下了地址就让他们走了。后来是供销社主任告诉我,巩义有个劳改犯刚从西北回来,带的那条狗也许是藏獒。”王占奎闻讯去找,看到一只从未见过的大狗,正拖着个磨盘在院子里疯跑,力气极大。他赶紧拍下照片给福建商人发过去,对方告诉他“这就是藏獒”。 1989 年春天,王占奎带着跟台湾人签好的合同,第一次进了位于甘肃玛曲县的藏区。 “巩义有人躲计划生育时去过玛曲,说当地狗都很大,我们就去了。”王占奎从兰州到玛曲县走了两天,玛曲的海拔接近 4000 米,当天晚上几个人就头疼得睡不着觉,当时连这是高原反应都不知道。 十几年后,你随便进一家獒园,老板都要跟你讲一遍当初进藏区收獒的革命历史,各种神奇,各种辛苦,很多真真假假的故事,都是从王占奎这批先行者的叙述中衍生出来的。 王占奎发现“藏民觉得用卖狗的钱买吃的,就跟吃老祖宗的肉一样,会丢八辈子的人。就算他们愿意把狗给我,也只能靠换。”王占奎在县上买了收音机、电灯泡等,花了 45 天时间,跟牧民换了 23 只藏獒。 但是王占奎并没有立即出手藏獒,不是他不想,而是当时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发布了严格的养犬管理办法,养犬热在全国范围内严重消退,来买狗的人越来越少。王占奎主动找到媒体,讲述了以西藏、东方神犬、惊险坎坷的为关键词的寻獒故事。 1998 年 9 月 4 日,大河报发表《千里寻藏獒,中原听咆哮》,把本来只是为了赚钱而走进西藏的王占奎,称为中国抢救保护藏獒第一人。 “神秘的东方神犬、台湾明星高价购买、一只藏獒抵两只雪豹”文章很快被《西宁晚报》《拉萨晚报》《海峡都市报》《春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转载。 1999 年,一条 2 个月大的幼年藏獒,在国内价格最高达 5 万元,成年藏獒最高已经可以卖到 20 万元。那年北京天通苑的房子, 1 平米才 1000 多。 当时的上海有句流行语:买栋房子、找个老婆、生个儿子、买辆车子、养条藏獒。 这话正代表了这一时期,人人想从藏獒身上捞笔金的财富梦想。 然而这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主角却不是“神犬保护神”王占奎。 2003 年,前中国田径教练马俊仁出任中国藏獒俱乐部的主席。 马俊仁进军獒圈后给藏獒插上了民族主义的翅膀,“我养藏獒,不是因为缺钱,是因为世界犬业中中国没地位,而藏獒数来数去该是最好的犬;只要下功夫弄,咱们一定能拿世界冠军。我们国家方方面面都不能让人看不起;以后出口藏獒,我还要为国家赚外汇。” 就这样藏獒的身价,在马俊仁的民族主义口号推上了新高峰, 3 年后,马俊仁在央视的节目上为藏獒开出了至今最高的价格:他声称一名韩国神父看中了自家的“小王子”,要花 2000 万元人民币买走,马俊仁还价 4000 万元。最后,韩国人只好花 180 万,把“小王子”的儿子“小小王子”买走了。 没 想到的是在他们眼里理所应当的 2000 万、 3000 万,成了藏獒身价的天花板,从来没有哪只藏獒卖出过这个价。 2015 年,狗贩子们发现藏獒真的卖不出去了,连王占奎的獒园都极少有人买獒。然而击破狗贩子们最后心理防线的不是卖家少,而是一个又一个扎心的新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