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做素制品的工厂最久已经有三十年,尽管之前的产品很初级,但是已经具备了生产植物肉规模化的基础;而在科学家层面,无论是植物肉的风味、组织结构、颜色,还是生物发酵,都已经有人在研究,只是并没有应用在商业项目里。 “我们团队本身做品牌的,整合供应链和科学家之后,就可以在中国做一个植物肉品牌。”KIKI告诉锌财经。 在BeyondMeat被披露申请IPO之前,KIKI和Cross已经做了一轮市场调研,发现直接拿着植物肉馅、肉饼等产品面对C端,在国内是不太现实的,像BeyondMeat一样把植物肉产品和动物肉放在同一个货架上更是难以实现。 为了验证植物肉在国内是否真的有市场,他们在去年 10 月开了一家名为“青苔行星”的植物未来餐厅,引入“人造蛋白”产品,包括从香港买来的Impossible Foods素汉堡。 “以一道菜的形式,才能够更容易地让大众接受。”Cross告诉锌财经。她发现,70%的顾客并非素食者——BeyondMeat的受众也大多数是普通消费者,这个结论意味着“植物肉”产品在国内走得通,只是亟待时间去教育市场。 吕中茗则认为“植物肉”在美国也非常早期,渗透率不到1%,更遑论中国。在接触到植物蛋白的两年里,他和上游供应商去了解相关的技术,调研做植物肉的难点和突破口,以及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解决方案。 “植物肉主要的原材料是植物蛋白,把植物蛋白粉做成肉的过程里,技术转化有比较高的门槛,比如如何进行植物蛋白改性,从分子结构重构一块肉,以及如何利用植物来源的风味物质让这块肉有肉香、肉味。”吕中茗提到。 在Starfield和珍肉都还处于调研和研发阶段之际,BeyondMeat上市就像一道分水岭,给原先的相关行业从业者,以及处于观望状态的投资者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在这之后,众多企业入局。 资本狂欢,市场反馈也不错,国内消费者也开始注意到这一新生事物。吕中茗认为中国市场也将迎来机会点, 5 月“珍肉”正式启动,并于 7 月获得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 与此同时,KIKI和Cross的青苔行星餐厅在饭点时间经常爆满,这意味着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程度提高,已经摸透了行业上下游的KIKI开始正式组建团队, 8 月Starfield正式立项。 植物肉走进餐厅从一只猪出生,经过哺育期,再到育肥至90- 100 斤出栏,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涉及到喂养、屠宰、运输,再到零售的过程。此外,在喂养过程中,猪还会面临着生病传染的风险。 而在植物肉行业创业者们看来,相比于生产一块真实的肉,植物肉的生产过程更加透明、简单、清洁,并且生产周期短,形成规模效应之后,价格还会相应下降。 KIKI告诉锌财经,目前Starfield的工厂能够做到当天生产、当天送至餐厅,产能达一个月 1500 吨,定价和今年的猪肉价格差不多。 “去年一年国内消耗猪肉的占比大概是所有肉类的76%,这个市场的规模是 2 万亿。加上今年猪瘟,20%的市场缺口给到了牛肉、鸡肉、植物肉。就算植物肉市场占有率为1%,也是一个百亿市场。”KIKI提到。 植物肉的生产过程,吕中茗则以珍肉所用的豌豆蛋白为原料做的肉馅举例: 先从豌豆中提取蛋白粉,然后通过物理的方式进行结构性的改性; 用加热、冷却、挤压的形式,把蛋白粉做成高保水、高保油的植物蛋白,使得它获得与肉类相近的咀嚼感以及相似的含水量; 最后再添入植物的油脂,使其拥有脂肪和香味,再进行调味、调色,做成植物肉肉馅。 因环保和健康意识觉醒,国内目前已经出现不少素食者和弹性素食者群体。从业者们认定,中国的植物肉市场足够广阔。 目前而言,生产植物肉的原料主要是大豆蛋白和豌豆蛋白两种,其中,豌豆蛋白因营养成分更丰富、避免胀气、价格相对稳定等原因,BeyondMeat、Impossible Foods都将豌豆蛋白作为主要原料。 而在国内,豌豆蛋白作为制造粉丝的副产品,产量比较大,可以通过高科技设备进行提纯用于制作植物肉,在成本上具有很大优势——吕中茗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这一点,于是,珍肉的首批植物肉产品通过与粉丝企业合作,在粉丝企业较多的山东地区完成生产。 BeyondMeat零售价比普通牛肉贵15%-20%,而珍肉目前的肉馅产品与市场价持平。吕中茗告诉锌财经,这是由于国内豌豆蛋白在成本上的绝对优势,不过由于目前仍是市场教育阶段,目前这款肉馅的定价仍处于稍有亏损的状态。 但这个过于早期的行业,面临的问题也很明显——如何去掉豆类等腥味,模拟肉的口感和气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