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临风从哈佛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后,先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出于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他决定回国投身教育事业。 2011 年,杨临风、朱若辰等一群毕业于世界知名院校的学霸发起公益项目“阳光书屋”,帮助中国农村的学生体验人机交互的学习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他发现中国教育的症结不在于硬件设备,而是要研发出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软件,不仅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还要让教师得到提升。 于是,杨临风和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朱若辰、李诺决定创办洋葱数学,发动了全国八十多万名公立学校教师一起探索一套系统方法来学习专业的学科知识,比如数学。他们制作了 2000 多个深入浅出的动画视频,用来解释课本上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研发了一个人工智能学习引擎,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用这些数据建模智能分析,根据他们的薄弱环节推送最需要的个性化练习和课程内容。创建以来,洋葱数学已经完成了 5 轮融资,融资金额超 6 亿元人民币。累计学生用户 2700 万,教师用户 80 万,覆盖全国约 2800 个区县的 18 万所中小学校,其中三线以下城市和乡村地区用户占比约65%,平均完课率超过70%。 近日,洋葱数学联合创始人兼CEO杨临风接受了记者采访,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由i黑马整理编辑: 记者:您认为人工智能在当下教育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杨临风:教育是信息同步和内化的过程,让学生去理解和消化某个知识点,就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缩影。好的老师会先了解学生情况,然后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场景,给出相应的教学形式,这是目前大部分人工智能的应用都还未触及到的教育本质。 但是,未来的人工智能将会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数据采集者,认知和策略的决策者,以及学习过程的调节者,它们会辅助或者参与到学生的自适应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实现百分之百人机交互学习。 记者:在未来,人工智能和老师的角色分工会是怎样的?您认同“人工智能主要传递知识,老师主要做情感和道德的引导”这个说法吗? 杨临风:我觉得不是这样。传递知识是很复杂的过程,比如我们五分钟可以讲明白一张桌子的概念,但是可能需要三年才能讲清楚一门课程。教育很复杂,每个知识点都环环相扣,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成长、变化,需要老师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和应用,所以,如果老师不参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记者: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会怎样重新定义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杨临风:我觉得,思维方式比知识数量更重要。所以,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对每个知识点刨根问底,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个知识和社会运转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深度思考的能力。 新时代下的孩子想在这个世界上不慌张的生存,必须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理解更复杂的层面。所以,能够理解复杂概念是这个时代的主要能力。 记者:在无人化个性辅导的过程中,洋葱数学有哪些关键性的节点? 杨临风:系统研发是个很耗时的过程,首先要研究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听懂,然后再研究大部分好的老师是如何让大部分学生听懂,最后研究全国各种水平的老师如何让各种水平的学生听懂,三件事研究透,就变成了体系,然后再将它系统化、自动化。 这个过程需要很多团队跨界协作,以视频为例,洋葱数学一个5- 8 分钟的视频,可能需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前前后后需要 20 多道工序和四五十个人的参与。所以,对于我们来讲前期的门槛很高,从 2013 年底公司成立到 2015 年,初中数学才正式做完投入市场。 记者:您认为在线数学目前处于一个什么阶段,它是否像很多从业者所说,会成为下一个在线英语? 杨临风:教育一直都有很大的需求,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现在很多线下学习的诉求在不断线上化,非智能的学习场景在不断智能化,这对每个教育行业的人,都是一个时代机遇。 我们觉得每个领域都有值得去做的事情,本质在于你能把它的体验值提高多少。如果我们能把数学教育的体验值提升100%或者200%,它就会引领一个新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