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由站长之家内容合作伙伴 全天候科技授权发布。 作者 | 张吉龙 编辑 | 罗丽娟 咖啡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当时有中国人发现在广州贸易的欧洲人在饭后经常会喝一种黑乎乎的液体,误以为这是酒因此称之为黑酒,“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嘉庆年间编纂的《广东通志》如此记载。 到了道光十六年的 1836 年前后,一位丹麦人在十三行开了一家咖啡馆,这是广州的第一家咖啡馆,也是中国的第一家咖啡馆,不过畏惧于相关的规定,当时的中国人还不敢进去喝咖啡。 在近一百年后的民国,咖啡开始成为了留学欧洲中国人的日常,徐志摩、郁达夫、郭沫若等名人都有喝咖啡的习惯。 而中国普通人真正接触到咖啡则要从最近 20 年说起, 1999 年,星巴克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在国贸开业,“商店的开业典礼遵循当地的仪式,包括舞狮,演讲和硕大的纸花圈,但其菜单,服务和装潢在美国都是典型的。”受邀到场的《芝加哥论坛报》写道,“星巴克通过旋转的舞狮和旋转的浓缩咖啡机,将卡布奇诺咖啡和拿铁咖啡引入了喝茶的国家。” 不过在当时,星巴克还只是高级白领或者出差到中国的外企高管的标配,原因很简单,相对于 2000 元一平米的北京房价, 19 元一杯的拿铁依然非常奢侈。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咖啡、便利店咖啡的兴起,价格实惠的大众咖啡开始受到欢迎。特别今年以来,咖啡这一传统的消费品更被资本“吹”上了天。 前有成立不到两年的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闪电上市,后有卖石油的中石化开始在加油站卖咖啡,以及在酒店领域高歌猛进的OYO中国正式宣布进军咖啡新零售,推出“芬然咖啡”。近日电商平台苏宁旗下的便利店品牌苏宁小店也进入了咖啡市场, 10 月 10 日苏宁小店首家咖啡专门店在南京试营业,以“便利店+咖啡”的模式试水。 除了各种跨界的咖啡门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周围,咖啡品牌围绕货架的战争也正在打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雀巢、可口可乐、伊利、蒙牛纷纷推出了即饮咖啡产品,特别是财大气粗的雀巢和可口可乐分别签约迪丽热巴、朱一龙等新生代顶级流量明星作为产品代言人展开营销攻势。 一时间,已经进入中国上百年的咖啡成为了资本争夺的焦点。 走上风口的咖啡咖啡爱好者安迪最近迷上了一款新的咖啡饮料,由可口可乐生产的咖啡+。 “三分香,七分爽,十分带劲。” 7 月 22 日,中粮可口可乐在微博发布一组宣传照,宣布可口可乐咖啡+上线。 该产品很快成了网红,“感觉就像小时候吃的咖啡味的糖果”,在超市里买了一瓶尝试之后,安迪立刻“中毒”了,“刚入口有点像急支糖浆,缓了一会就感受到了咖啡”,她很快在网上下单直接买了一箱送到家。 对可口可乐而言,咖啡和可乐的跨界组合是其在咖啡市场探路的重要动作,但是瞄准这一市场的跨界玩家不止一个,除了可口可乐,瞄上咖啡饮料的还有矿泉水厂商农夫山泉、5100,乳业巨头伊利、蒙牛等等。 资本对于咖啡的兴趣,从瑞幸咖啡在资本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就可以看出来—— 5 月份身陷巨亏的瑞幸咖啡在上市之后,甚至有研究机构将瑞幸咖啡在咖啡市场的机会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增长机会之一”。 对资本而言,咖啡似乎符合一切好投资的标准——容易理解、市场空间大、毛利高,还容易规模化复制。 “海外投资人特别关注中国的咖啡市场”,上海市食品协会咖啡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振东认为,对海外投资人而言,卖咖啡是一种很容易被理解的商业模式,“他们很难理解撸个串,涮个锅算什么商业模式,而咖啡则不同。” 从市场潜力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是全球咖啡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相对于全球2%左右的增速,近几年来中国咖啡市场年均增速在15%以上。 根据Frost & Sullivan提供的数据,中国咖啡市场的规模已经从 2013 年的 156 亿元增长到了 2018 年的 569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时将可达到 1806 亿元。这种增长意味着,从 2018 年到 2023 年之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25%。 这种速度的增长不仅在全球,即便在国内各行业也是罕见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 2018 年餐饮收入 42716 亿元,年均增长仅有9.5%。 更重要的是众所周知咖啡是一个高毛利的行业,“星巴克 30 块钱的咖啡,成本只有五块钱,所以大家就看着这个毛利高”,王振东提到,按照过去一些行业人士说法,“星巴克大多数咖啡店的毛利都在80%~9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