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一个胖子的世界”(ID:we_the_people),作者柳胖胖,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前两天凑巧拿到了一份今日头条 2012 年- 2013 年期间B轮融资的BP,看了一遍发现亮点果然不少。 熟悉头条的朋友应该知道B轮可能是头条迄今为止融资最艰难的一轮,A轮和A轮之前主要靠张一鸣及其团队本身的背景以及和投资人的私交拿的钱,C轮开始沈南鹏突然发现自己投晚了,非常后悔,红杉资本连续在C轮D轮都加了钱。 但B轮融资从 2012 年开始谈了很久都没有下文,中间的时候A轮投资人海纳亚洲王琼为此还专门给了一个A+轮, 100 万美金,再加 100 万的过桥贷款,好让头条团队顺利过冬,并把数据给再做得漂亮些。 就这样他们在 2013 年下半年才等到了DST,这家俄罗斯知名基金已经投了一个叫Prismatic的产品,也是在做个性化阅读软件,王琼联系上Yuri后,对方评测完头条当时的产品,就给了一个双方都乐意接受的估值,投了 1000 万美金。 听上去是一段传奇的开始,不过故事的另一面是,Prismatic在 2015 年就已经倒闭了。所以说,有时候投资人下注,从结果来看和瞎蒙也没什么太大区别,同样逻辑投的东西,一个没过两年就挂了,一个成了可能有千亿美金市值的庞然大物。 我挑PPT里有意思的几张给大家讲讲。 1、巨头在早期对自己能做多大一无所知就和马化腾曾经非常想卖掉OICQ一样,头条融资PPT的第一页就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新媒体,回过头来看肯定说小了,但顺着时间线走,这好像又是成立不到一年的头条在当时对资本市场能讲的最大的故事了? 2、信息效率vs社交关系下面这个图大家应该已经非常眼熟了,箭头的左侧代表的本质是信息,右侧代表关系,这个箭头模型后来经常被用来区分这个产品到底是社区、还是社交、还是新闻产品。 但在 2012 年前后,能表达得这么明白还是不容易,当时很多人的幻想是做出一款产品,又让信息最大效率的传播,又在这个过程中沉淀所有的社交关系,但就算每个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的今天,这两者又怎么可能同时最大化? 比如当时业内最大的一个论调就是,以微信IM为基础的朋友圈和微信公号生态出现后,是不是微博就要死了? 后来事实当然是微博没死,但微博的熟人社交基本死了,也就是关系被无限弱化了,但以明星和大V为节点的信息分发立起来了,也就是信息的传播效率提高了,后来靠着社交媒体和二次崛起的概念,微博股价还比最低点时涨了差不多有 15 倍。 但让张一鸣可能没想到的是,他当年想表达的意思很可能是头条能成为位于箭头中段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但上述箭头模型在后来很多年的不断衍化里,今日头条App由于体量大、分发内容广但平台关系弱,渐渐成为了大家最爱举例的处于最左端的纯信息分发型产品。 3. 头条和微博的渊源在头条成立前后的很多年里,张一鸣对微博的思考之勤,可能是除了微博管理层之外最操心的人了。 前面头条自称基于社交挖掘做新媒体,其实这个社交挖掘说的主要就是从新浪微博上爬数据。比如PPT下面这一页说到社交挖掘分析,直接用的微博web页面的截图做的举例。 早期非常依赖微博数据的张一鸣也让微博在C轮左右投了进来,后来发现不对的曹国伟赶紧撤了,尽管财务上赚钱了(毕竟是曹会计),但也失去了狙击头条长大的最好机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