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一组数据更是让业内人从头凉到尾:生鲜电商 4000 多家入局者中,4%持平,88%亏损,且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了盈利。 生鲜电商平台不断爆雷(制图:锌刻度)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彼时一众业内人士就开始反思,生鲜电商是否真的是一个伪垂直领域?为何从 2016 年到 2019 年,进入的创业者是一波接一波,倒下的创业者也是一批又一批,为何这些致命问题始终未找到解决办法? 仅从市场潜力来看,生鲜电商是一条不错赛道。曾有投资人表示,生鲜的高频刚需属性,能够让企业和消费者在一周内接触互动措辞,一旦将这一流量入口垄断,便能够顺利将其他品类的商品导流,从而实现商业变现,这便是众多投资人看好生鲜电商的重要原因。 对于这一点,崔晓琦也曾提到,他表示生鲜电商有三高,其中“高需求、高频次”是优势,而“高门槛”则是难倒很多初创企业的一个元素。 生鲜电商的关键在于保住这个“鲜”字,这就要求企业拥有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而事实上,在运营环节中,成本、仓储、运营、物流、品控、技术投入都是难以降低的必要成本。一款生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历无数个环节,走过漫长的链条,其中物流、损耗、包装等环节中的消耗巨大。据业内人士透露,生鲜电商的成本占总价的30%-40%,而生鲜电商的毛利才10%-20%。 对于用户习惯的培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青年菜君、小农女当年失败结果来看,将目标群体完全定位在工作繁忙的白领,是不可行的。要知道,不论是传统菜市场还是商超,买菜主力人群都不是白领,放到生鲜电商,也是同样道理——要吸引这部分人群,平价、方便、新鲜缺一不可,这便又回到了开始问题,如何整合全产业链的资源,如何找到品质与成本的平衡,尤为重要。 基于此,生鲜电商间的竞争实际上也演变成了一场资本间的较量。但资本也并不是制胜法宝,如崔晓琦此前所说,“做生鲜,有亲爹也难”——顺丰优选背靠顺丰速运,做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另外,还有拥有 30 亿美金估值的每日优鲜,背靠腾讯这棵大树,却也只是在融资能力和烧钱数量上占据优势。相关数据就统计,建设前置仓、增加SKU、用户补贴以及推广,导致每日优鲜每月支出高达3. 8 个亿。其中,前置仓模式最近广受质疑。 背靠阿里的盒马生鲜,目前在全国建立了 48 个多功能仓库,服务于全国 170 个相关门店,不过,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张,盒马鲜生门店管理问题时有发生,今年就曾出现过多起门店违规售卖死鱼、店员乱贴生产标签等食品安全问题。今年 5 月 31 日,位于苏州昆山的吾悦店成为盒马三年来首家关闭的门店。有业内人士就表示,选址考虑不周,附近低价大卖场的挤压等都是其失败的原因。 这样的发展模式,一旦资金链断裂,也同样覆水难收。也正因如此,尽管生鲜电商的生意听上去像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美梦,可真正投入其中时,才发现这是一场生死局。 万亿蓝海市场仍是一个数字生鲜电商,是个重投入且盈利期漫长的行业。经过了近十年的沉浮,这个行业也来到了发展重要节点,形成了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自建店模式,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为代表的前置仓模式,京东到家为代表的平台模式,以超级物种为代表的商超联动模式。 而且目前来看,尽管创业者纷纷折戟倒下,但各方资本对生鲜市场的渴求仍未停止。根据“晚点LatePost”消息,饿了么内部正孵化一个名叫“饿鲜达”的新项目,这个与菜场合作运营的尝试项目在饿了么新零售体系,将首先试水北、上、深、苏州、南京等城市,开店 20 家上下。 另外,一家名为“菜划算”的社区生鲜团购平台,最近也悄然杀入赛道。从股权结构来看,背后也有阿里系的身影。 每种模式背后,都背靠不同的大佬。不过,不管哪种商业模式,其实都是为了去解决生鲜电商最受关注的三要素:产品、用户、物流。 只不过,从大环境而言,尽管各种模式对上述三要素都做出了种种努力,但高成本、高损耗、低利润、盈利模式不稳定等问题是这个行业的普遍阵痛,这个行业看上去,未来仍是难以那么乐观。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冒然闯入的创业者,或许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这真的是一个规模一万亿的蓝海市场,还只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数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