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轮又一轮摧枯拉朽的降维打击背后,技术的驱动轨迹清晰可见。 在《三体》中,歌者文明扔出了一张纸片大小的二向箔,太阳系变成了二维化平面。 刘慈欣描述了这样一个多维并存的宇宙:在四维空间中,三维物体的内部结构可以被透视,人们可以看到人体的无限细节,骨骼和内脏、血液在心室间的流动和瓣膜的开闭。 一粒微观质子的二维展开,能够包裹整个星球。通过在上面雕刻集成电路,再将维度收缩至十一维,三体世界用两粒质子监视了整个人类世界...... 如果将中国零售业 70 年的发展历程二维化,你会发现,这是一幅从单维业态主导到多维业态并存,高维业态降维打击低维不断重复上演的“清明上河图”。 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零售业由百货商店主导了近半个世纪;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超市业态从欧美导入中国,取代了百货的主导地位; 2010 年之后,电子商务的成熟又逐渐冲击了超市的主导地位; 2016 年之后,以“线上线下融合”为最显著特征的“新零售”革命,对万亿的社会零售发起总攻。 在一轮又一轮摧枯拉朽的降维打击背后,技术的驱动轨迹清晰可见。 电脑收银机、条形码、POS系统、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等信息化系统,成为超市大规模扩张的支撑,沃尔玛、Costco等零售巨头崛起; 90 年代超市导入中国后,依然是信息化程度更高的物美、苏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2010 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支付手段的完善、物流效率的提升,让电商迅速脱离PC时代加速成熟。如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提供了支撑,新一轮零售革命兴起已然具备了基础条件。 《三体》中太阳系的二维化意味着覆灭。但在零售行业,结局也许有所不同。 1995,“狼来了” 1995 年 12 月 5 日,北京零售圈来了位“不速之客”。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侧,一家 8000 平米的大商场拔地而起。 在这之前,国家对商品统购统销,人们购买商品要在百货商店的三尺柜台前排长队,凭票购买,当时的“李佳琦”——明星售货员张秉贵所在的中国百货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百货商店,供应着其他地方买不到商品,经常发生由于抢购商品而挤碎玻璃柜台的事件。 而这家商场中,商品都摆在货架上,任顾客自由挑选;身穿白色制服、戴口罩的师傅现场制作面包,服务员滑着旱冰鞋满场给顾客服务;选了商品可以放到购物篮或手推车中,到门口的电脑收银机处结账。最吸引顾客的是,这里的商品价格比百货商店便宜两三成。 这位不速之客就是首家进入中国的外资超市家乐福。身处它旁边的商店,无论是已上规模的朝阳百货大楼、燕丰商场,还是刚开业不久的百姓购物中心都受到强烈冲击,“三公里内同行无生意”。 大家都惊呼“狼来了”,燕丰商场当机立断下调 1000 多种商品价格以应对。 随后沃尔玛、万客隆、麦德龙、乐天等外资超市纷纷在一二线城市落地,本地原生零售业损失惨重。以 1997 年为例,北上广深等城市中的 212 家百货商场中有 119 家首次出现了利润下滑, 1998 年甚至被称为“百货倒闭年”。 超市诞生的背景是美国1929- 1933 年间的经济大萧条。由于经济低迷,消费者购买力大幅下降,大量商品囤积在仓库。当时一家食品烘焙公司的商店经理Michel Cullen租用郊区的一间车库改造成商场,名为King Kullen。郊区租金低廉、商场大量采购商品压低了采购成本,商品价格降低,得以吸引消费者。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复苏,消费者购买力提升,同时信息化工具和系统的出现,使超市能够科学地管理购、销、运、存各个环节,大大提高商品的流通速度和周转效率,跨区域管理多家门店成为了可能。 连锁业态下的超市的采购数量指数级上升,提高了超市向上游的议价能力,让商品的价格更低,人们加速脱离百货商场。 可以看到,连锁经营超市的出现,不只是一场销售形式的革命,更是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应用引发的全行业变局,百货商场成为了变革中被屠戮的对象。 外资超市进入中国之前,从 1981 年开始,中国已经出现规模小、商品种类少、价格昂贵的中小型超市。外资超市入华冲击百货商店的同时,却也刺激了中国本土大型商超的成立与发展。在当时,本土超市都把家乐福、沃尔玛当作零售界的“黄埔军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