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练好“内功”的企业,才能经得住风霜洗礼。在中国的主要影视公司里,光线传媒称得上是一家颇有“内功”的企业。但在去年电影整体市场下滑的背景下,市场开始对光线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屡造爆款的光线,价值如何体现?不缺“产品高峰”的光线,又如何成为真正的“高原”? 凌晨两点,空气有些凝重。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抿了一口茶,问对面的邓超:“你怕么?”“不怕”,邓超说,“与其躲着,不如跟他们打一架!” 王长田坚定地说,“很多人都说:超啊,你们疯了么?赶紧躲!”邓超回答到:“所有人都在躲,我不想躲……我想告诉大家我们有勇气。”就这样, 2014 年 6 月 27 日,《分手大师》正面硬刚《变形金刚4》,上映首日排片量28.4%,不到三天票房过亿,短短 16 天票房达到5. 7 亿,最终取得了6. 6 亿元的好成绩。 这种事情在光线不是第一次发生。从娱乐新闻报道起家的光线,从电视领域一路杀进电影发行制作领域。《失恋 33 天》《泰囧》《大圣归来》《哪吒》,一次次刷新口碑和票房纪录。 2019 年夏天,光线参与出品的《哪吒》,更是创下了 50 亿票房的奇迹。屡创票房佳绩,光线的未来不能说不光明。 但在去年电影市场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光线传媒的业绩还是出现了下降。 2020 年 1 月 19 日,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线)发布业绩预告称,公司净利润为 9 亿-11. 5 亿,比上年同期下降16.26%-34.46%。其实在影视行业一片哀嚎的大环境下,这个成绩还算说得过去。 不过资本市场的反映却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面,光线传媒基金持股数相比 2019 年年中时减少逾30%,包括阿里创投也在减持,如按其减持计划执行, 2 月阿里创投将减持2933. 61 万股;另一方面,大家又给出了光线传媒值得“价值投资”的种种理由。 走到今天,光线的“价值”如何体现?在“不太平”的电影行业里,光线到底能不能如当年在电视行业一样趟出一条路?爆款的“产品高峰”光线如今并不缺,可如何才能让光线成为真正的“高原”? 1 民营传媒第一股的电视神话 “想成功,到北京,那里是天堂”这句话,一直是很多外地文化创业者的信念。就在这句话的鼓舞下,复旦新闻系毕业被分配回东北老家的王长田,放弃稳定的生活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90 年代初,制播分离开始逐步推行,很快娱乐业开始抬头,可却没有一家像样的内容提供商。 1998 年,王长田离开北京电视台,想要加入凤凰卫视或者亚视,可迟迟等不来消息。就这样,一个“电视个体户”产生了。 王长田找来 4 个人一共凑了 10 万块钱,开始了《中国娱乐报道》样片的制作。样片出来了,可看片会过了一个月,市场一点动静也没有,熬不住的四个人相继离开了光线。 1999 年 9 月,光线命悬一线,外界预测王长田熬不到年底。最困难的时候,王长田回老家找亲戚借了 10 万元,才给员工发了工资。 山穷水尽之时,《经济半小时》的策划李德来加入光线。他的到来让光线“黄金组合”确立。两人都是复旦新闻系毕业的,早在 1995 年就一起创造了独领风骚的栏目《北京特快》。“王长田+李得来”为光线带来转机。 光线这列民营传媒列车,在黄金组合的火车头带动下,开始逐渐飞驰起来。短短两年时间,光线已经发展成 200 人的公司,在 600 个电视台播放 11 档节目。覆盖 10 亿收视人群,拥有 10 亿的广告空间和品牌价值,资产也已经达到上亿的水平。 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这样的成功?这与当时电视台内容模式有关。彼时直播分离的模式才开始不久,让电视台出钱买节目,自然电视台不乐意。于是光线就决定将《中国娱乐报道》送给电视台免费播,短短半年就有 60 家电视台跑来签约。可光线一个小公司纯倒贴,肯定贴不起,但王长田也不傻,他看上的是电视台的广告时段。 根据当时政策规定,三十分钟的节目可以播20%即 6 分钟的广告。光线拿到其中一至两分钟的广告时间,剩下的四至五分钟时间给签约电视台,两者各得其所。电视台的广告主以本地品牌为主,而光线广告以全国性品牌为主,这避免了双方广告之间的竞争。而且娱乐新闻制作门槛比较高,受众需求也很大,政治风险很低,所以很快就点燃了市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