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王长田和李得来在电视业务上的多年深耕,以及国内顶级节目的制作策划经验,让他们率先将光线的内容制作引向了工业化、娱乐一体化和品牌化的方向。采集、制作、发行、经纪、广告,一环扣一环的流水线操作,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员依赖。而且内部的所有节目之间也形成了资源共享的机制。请一个明星来,《娱乐风云榜》可以跟拍,《音乐风云榜》可以唱两首歌,《明星访谈》和《娱乐周刊》可以做一小时专访。一个明星,就可以做多档节目,大大提升了效率。 多年深耕电视媒体,光线对内容的深度理解,提升了内容质量保障的能力。王长田强调的“内容为王”,也成为此后光线一系列爆款产品涌现的基因保障。虽然是做娱乐业的,可新闻专业出身的王长田还是带着一点专业主义的理想,它希望在光线的娱乐之城,没有娱乐圈的潜规则,守住行业的底线。跟彼时颁奖中的各种行业乱象相比,王长田“宁冷场不妥协”的策略保住了企业的品牌价值。 光线传媒每年举办上百场风格各异的娱乐盛宴,如音乐风云榜颁奖盛典和新人盛典、娱乐大典、国剧盛典、慈善大典、模特大典、风云新人选拔赛,这些活动在成为娱乐界重要行业指标的同时,也成为光线重要的品牌资产和内容来源。彼时,光线拥有全国最大的地面电视节目联播网,每天要播出 6 小时的电视节目,被称为“没有电视台的电视台”。 能取得市场的认可,除了内容的优质,速度也至关重要。 2001 年 7 月 13 日,北京申奥成功,王长田快刀出鞘, 2000 万打造《体育界》栏目, 9 月 15 日这个栏目就进入了节目列表中。从娱乐拓展进体育业务的光线满打满算就用了 3 个月时间。此后,大批影视公司开始跟进,但光线早已抢占了市场先机。 《体育界》之后,光线的业务不断拓展,在核心业务的带动下,形成了较为稳固的行业主导地位。王长田的思路非常清晰,他希望在制作能力之外,具备行业控制权,然后就开始提高资本规模,调整业务结构。 为了让光线走得更快更远,善于整合资源的王长田,一方面不断引进有资源有风险控制力的合作伙伴;一方面学习好莱坞以资本为依托,以商业精英为保障的方式,让光线走上现代企业管理的道路。 中国的娱乐产业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和资本管理,严重制约了发展。王长田通过现代企业运作方式,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聘请职业经理人,以资本运用的方式实现扩张。一系列有力而正确的决策,让光线的收入不断创造新高: 2000 年收入 3000 万元为前一年的 10 倍, 2001 年收入 1 亿元, 2002 年收入1. 5 亿元, 2003 年收入2. 5 亿元。 2008 年 3 月,光线还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网络视听许可证,是首批获得此牌照的三家民营企业之一。 在电视行业已经打响了的王长田并不满足,他希望未来光线是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多媒体制作商,而不是一个电视内容的制作商。光线的参照系不是国内的任何一个民营机构,而是迪士尼。虽然与与迪士尼差距还很远,但王长田与光线却有一股子狠劲。 2008 年,王长田写到“创始人的性格往往既是企业的性格,光线和我一样永不知足、永远有新的梦想,永远追求最好的”。王长田和光线生命轨迹中这种“不知足”的劲儿一直在。 2 渠道为王:光线的二次创业 电影是娱乐界金字塔的塔尖,电视业务已经如鱼得水的光线,自然不会放弃这个“硬骨头”。 “腹中有粮,心中不慌”,光线多年来一直都有稳定的现金流,如同骆驼可以在驼峰的滋养下走很久。这在媒体中非常难得,直到今天光线依然受其所惠。 2006 年前后,暴风雨来临,国内省市电视台与有线电视台全面合并,一大批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相继被打得“七零八落”。在行业最难的时候,光线也没有停过一期节目,而是靠着前几年攒下的“家底”维持稳定的运转。也正是从遭遇风暴的那一年开始,光线传媒开拓出地面活动的商业空间。 2006 年,光线传媒又进军电影领域,开始了二次创业。两者后来都成为光线重要的盈利业务。 发展到 2011 年,光线传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业务涉及电视、动漫、游戏、音乐、广告、实景娱乐等。 2012 年,光线传媒出品的《泰囧》以12. 6 亿票房,刷新了中国票房史的新纪录,坐上了中国电影单片票房之王的宝座。这部实际艺术创作水平并不及 2010 年《人在回途》的影片,还让光线在资本市场出尽了风头,拉动股价提升了6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