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方法,其实就是按照他过往做人的原则做生意。期间,母亲教诲的“将对别人好放在第一位”,成了他的制胜之道。任何买卖,吴葵生都是让利为先:“五五分成的买卖,我拿四成,三七分成的买卖,我拿两成,这样做生意准成。” 因为对分成看得不重,烟草老板们都叫吴葵生“吴所谓”(无所谓),他好像对什么都不太在乎。让利模式里,虽然因为“无所谓”,他也遭遇过骗钱骗货的经历,但总体而言,其贸易的路还是越走越宽。 回忆起这段热情燃烧的岁月时,吴葵生觉得自己在生意经上并无甚可言,成功都是诚实做人的结果。“做贸易不可避免遇到谎言,说真话、做真事有坏处也有好处,但是总体而言肯定利大于弊。做企业不能总想着坑别人、总看眼前利益,那样无法长远。”吴葵生总结说。 90年代初期,万元户在老百姓眼里就是富人的代名词,吴葵生却一跃成了千万级的富翁,当时的他刚刚30岁出头。 几年的时间里,他跑遍大江南北,但少年锦时、春风得意之际,吴葵生却一头撞上了“灾难”。 金融风暴中“散尽”家财 吴葵生觉得烟草贸易时期的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包子”,虽然口袋有钱,但知识少、没见过世面,眼界非常窄。 烟草生意涉及铜版纸、白卡纸等材料,这类物资皆从国外进口,为了生意之便,1992年吴葵生全家移居香港,设立贸易公司,并且买楼置地,结识了一批关系很好的港商。 90年代中期,吴葵生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腰缠万贯,有香港生意伙伴向他建议:你光做贸易不行,得学投资,才能钱生钱。 资本的诱惑促使吴葵生决定将钱投入香港股市。 1995-1996年之间,香港股市、楼市颇为红火,恒生指数稳中有升。吴葵生大肆买入,仅1996年,他便在股市和楼市各投入了超过1亿港币,在当时,内地有此财力者可谓屈指可数。 投资虽大,但彼时的吴葵生对资本市场知之甚少,风险管理的意识尤其淡薄。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从东南亚直奔香港,港九一夜之间风声鹤唳。吴葵生此前以每股8块3的股价重注了一只股票,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前,该股价跌到了每股6块出头。券商经纪人打电话给吴葵生:吴生,你赶紧割掉,金融市场可能要出问题,不知道有多严重。 吴葵生没太当回事,还反问道:我的股票要是“跌死”了,那香港得“死”多少人?我的钱都是闲置资金,而很多人的钱还是借来的。 股价跌到4块多时,又有券商找上门:吴生,我们做投资有一条铁律,跌破15%就得斩仓,你一定要卖。吴葵生依旧不以为意,他说不可能一直跌,总会起来的。 如今回想起来,吴葵生觉得自己自负甚至愚蠢。股价依旧不见起色,整个股市人心惶惶,他索性不再关注,任其自生自灭。 1997年7月,政府“入市”干预的前一天,吴葵生持有的股票跌到每股只剩3毛2,压根不值钱了。 几乎全部身家在几个月内蒸发殆尽,没有人可以笑着面对。吴葵生强打精神安慰下属和家人,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和公司已经走到相当危险的境地。常言道祸不单行,金融危机期间,厄运接踵而至。 首先是吴葵生的老本行烟草贸易,国家烟草公司在那段时期进行了改制,取消三票结算制度,烟草易货(窜换)贸易从此结束,这几乎断绝了吴葵生此前的所有生意。 其次,吴葵生投资近1亿在香港购入写字楼和住宅,这些不动产的价值在1年后跌到了不足3000万。更糟糕的是,不动产的钱只付了40%,吴葵生每个月还背负着好几十万的房贷。 除此之外,他还借出去几千万的款项,但是金融危机期间人人自危,谁都没有还钱的能力,吴葵生知晓情况,也不愿主动提及令朋友为难。实际上,此后他再也没见过这些款项,但是借钱的朋友,与他的关系依旧如故。 压力如溺水般令人窒息,一向顺风顺水的吴葵生感受到了兵败如山倒的压力。 没有时间自怨自艾,吴葵生深知不能让后悔左右自己。回首那段时光,他总结“无所谓”的心态和军人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至关重要:困难与挫折常有,但是人的心态一定不能消极。 “方法总比困难多,消沉、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现在,我都不怕公司的人犯错,我只怕他们不积极想办法。你有办法,我们花多少钱试错都可以,只有尝试才有进步,才能找到正确方法。”吴葵生说。 带着归零的心态,在周遭仍是一片哀鸿遍野之际,吴葵生迎来了翻身的机会。 2年登陆香港创业板 1999年底,吴葵生在北京和部队战友聚会,期间大家谈到退伍做生意的话题时,一位首长说:小吴,我们有个战友做医疗设备,你要不要见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