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信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张小龙也成了人们心中的「产品之神」。 不过在他本人看来,这可能是个误会。作为一个内向且害羞的人,从Foxmail到QQ邮箱再到微信,张小龙认为做通讯工具是他的宿命,「每一个内向的孩子心中都有强烈的帮助别人沟通的愿望。」 和绝大多数的程序员一样,个性内敛的张小龙又有着很强的控制欲,「对无力掌控的东西没兴趣」。他制定规则和秩序,赋予产品以生命,让其自我生长、演化。 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文艺青年。张小龙喜欢Michael Jackson、Leonard Cohen,并将人文精神引入产品之中。在面试产品经理时,他会问「你喜欢摇滚吗?」,如果得到的是否定回答,则无论如何不能通过。 在这些因素下,张小龙的产品之道显得弥足珍贵且具有普世价值。因为微信已经是一个有超过8亿用户的现象级产品,不同教育背景、收入水平、年龄段的人都能在上面获得自洽,甚至超出预期。 对移动互联网的从业者来说,这些产品通识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指导「圣经」。所以《接招》 整理了张小龙的产品观,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以下:
1: 制定简单的产品规则,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 张小龙认为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因为上帝的角色就是建立简单规则,然后让世界自我演化,而优秀的产品经理也应该是这种理念的忠实信徒。 「产品规则越简单,越能让群体形成自发的互动。」如果产品经理把规则设置复杂了,用户是不知道如何在这个规则下互动起来的。 所以张小龙特别推崇饭否,它的规则很简单,界面也简洁,而且在后面的版本迭代中,也只添加了「测试版」三个字,「具有充分的自我演化空间」。 2: 产品功能的臃肿和体验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冲突 微信几乎接管了中国人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所有生活,社交、阅读、购物等等,这都让它看起来像一头流量巨兽。但作为用户,大多数人也没有觉得在体验上非常拖沓、繁冗。 在张小龙看来,一个东西是否臃肿不取决于它功用的多少,最重要的是在用户体验上是否觉得简便、清爽、流畅。 「这是一个技巧,你有没有能力把非常复杂的功能最后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产品来给用户使用。」 张小龙以iPhone举例,没人觉得它的外观硬件臃肿,反而是赏心悦目的极简风格,但是机器里面的构造跟安卓没有区别,是非常复杂的。 3: 要想体验不臃肿,最重要的是学会分类 对微信来说,在历次版本的更迭中,界面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每一个类目下的功能确实增加了,如果用户不去真正使用某个功能,对他来说基本是没干扰的,因为根本看不到。 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大的框架,保持主干清晰,枝干适度,简单明了,把次要的功能隐藏在二级页面,尽量让用户在一个维度里解决具体事情。 这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会分类。「分类是人类大脑的识别模式,是化繁为简的方法之一,PM每天都应思考如何让事情更有条理。」「人们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没有耐心,更不会去看说明书。」 4: 平台产品去中心化的产品思路 微信公众平台就是去中心化思想指导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用户没有关注任何微信公众号的话,他是几乎不被公众平台这一枝干结构所干扰的,但是如果关注了,这就另外一个世界,因为现在有上千万的公众号。 另外一个重要的例子是对于二维码的应用。在PC互联网时代,流量的入口在搜索框内,但移动互联网时代,张小龙认为流量的入口可能存在于二维码内。所以很早的时候,微信就大力推动二维码在中国的普及。所以现在基于线下商家的微信支付才会实现迅猛的弯道超车。 5: 由用户需求推动产品设计 当然所有产品的规则和设计离不开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在张小龙看来,互联网产品的需求应该是由用户推动,而不是产品经理来推动的。产品经理试图通过产品调研、数据分析、对竞争对手的描摹来获得需求都是徒劳的。 比如因为源自对群体效应的好奇,微信上线了摇一摇、附近的人;源自对当下生活潮流和对信息流的理解,上线了朋友圈;源自对平台的理解,开放接口,上线了微信公众平台。 6: 需求大多是满足用户的「贪嗔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