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比较尴尬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之前,没有一家能够做出有效预警,甚至在2008年7月21日,穆迪竟然表示,房利美、房地美“虽然遭遇一些问题,但亚洲机构因持有这两家公司所发行的证券而面临的风险普遍很低”。结果,仅仅一个月后,两家公司崩盘,被美国政府接管,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导火索。 关于这三家“百年”老店的可信度暂不深论,先讲讲它们的盈利模式。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相关评级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研究报告销售收入。1975年获得美国“国家认可的评级机构”之后,主要收入则来源于向被评级客户收费。 换句话说,掌握着强大话语权,本应该恪守第三方原则的评级机构,也亲自下场了...... 野马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2003年,德国保险公司汉诺威本来不是穆迪的客户,且在已经有两家评级公司合作的情况下,多次拒绝了穆迪的业务请求。然后,接下来的两年内,穆迪一直给予其很低的评级水平,并且在2004年,在其他评级公司都认为汉诺威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突然把该公司的债券级别降至“垃圾级”,引起抛售潮。不得已之下,汉诺威成为了穆迪的客户。 左右大棒,右手胡萝卜。也就是说,无论是研究机构、对冲基金还是貌似中立的评级机构,但凡蹚进“做空”这潭浑水的,多少都能见到“利益”二字的身影。 亦正亦邪,善恶难辨,做空的江湖,深不见底。 出刀 不见血,不回鞘 “做空”是个不折不扣的“零和博弈”。 游戏的残酷,注定了从一开始,做空机构就会杀机毕露,直击企业要害,而后环环紧逼,不留余地,直到置对方于死地。 因此,在博弈的过程中,有备而来的空方所使出的手段,往往令人防不胜防,甚至会越过道德与法律的底线。 首先,对做空机构而言,一场新战役的打响,时机很重要。它们往往会结合宏观经济、中观行业,选择正处于转型升级,或者新兴阶段的产业目标下手。 例如当年猎杀中概股之时,就有两个很重要的背景。一是很多公司刚刚走出国门,接触资本运作不久,对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状况缺乏了解,企业治理不够完善,存在大量监管套利的机会;二是在这些公司中,以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公司居多,它们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因此在羊群效应的带动下,针对这些股票下手,较容易得手。 其次,纵览所有的做空报告,无论是曾经的奇虎360被指夸大流量、巨人网络被控利润率虚高,还是当下的中国宏桥疑似虚构利润,科通芯城遭称客户作假,“财务造假”几乎是标配。而且,标题也都十分耸人听闻。 例如烽火研究在针对科通芯城出具的沽空报告中,刻意回避了其主营业务已经转向供应链金融的事实,将之定位于传统的芯片分销商,而后对其流量、客户进行质疑,并给出了一个《跨越10年的世纪骗案》的标题,最后做出了95%的下跌判断。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套路,与四年前360被做空时惊人地一致。 当年,香橼狙击奇虎360的报告是这样的: 第一,耸人听闻的标题:《奇虎360移动业务营收为0》; 第二,歪曲主营业务:360的业务是什么相信中国人都知道,而香橼当时给出的对标公司竟然是搜狐和凤凰新媒体; 第三,质疑财务数据造假:为了迎合华尔街,活跃用户量造假; 第四,给出股价判断,暴跌75%。 其实,野马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仔细梳理了多个沽空报告发现,它们的套路,基本都是一样的。 个中原因也很简单,如此高举高打,即使不能见血封喉、一招毙敌,也力求引发恐慌,方便浑水摸鱼。 甚至,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做空机构不惜欺诈。为此,2014年,香橼创办人就因为捏造虚假信息,被香港证监会处以5年市场禁入的处罚。 对此,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也曾评价,“做空机构有做空权利,没有误导市场的权利”。 然而,这些处罚相对于虚假报告的危害,无疑要轻微地多,且针对此类跨国行为,刑事成本几乎为零。 更加令企业难受的是,在被质疑的过程中,往往辩方承担着更重的举证责任,正如俗语所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证伪很简单,但证明自己没问题却需要完整逻辑链的建立,即使准备充分,要让那些并不一定专业的“专业投资者”理解消化,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更何况突 然袭击之下的仓促回应。 最后,抱团作战、群狼战术明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