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论和名片上的那只熊猫,终于如愿站在了聚光灯下。 在创业者穿梭的会场上,你多半会看到熊猫资本的那句口号:把你当宝。当问起其他投资人,你会遇到这样的回应,哦,投资摩拜的那个。 就在两年前,还未创立熊猫资本的李论正纠结着“活在不被阳光照到的角落”。前东家曾给李论灌输了三条原则:不坐主席台、不接受采访、不参加评奖。 2015年,风口论正当其时。曾经的图书城步行街在鞭炮声中更名为 “中关村创业大街”,成为新的地标。短短一年,中国的投资案例数超过7000,涉及金额近800亿美元。 媒体已在鼓吹VC2.0(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缩写)。越来越多的成熟投资人离开传统基金选择单飞,本土VC在崛起。 而喧嚣更让李论痛苦,“市场上爆出来的好项目,我一个都没有见过”。 两年后,熊猫资本融入了喧嚣中心。在B轮领投摩拜单车让熊猫资本一炮而红。从一众本土新VC中脱颖而出。 到今天,熊猫资本正好迎来两岁生日,而李论已经厌倦了再重复摩拜的故事。在北京东北三环的一间咖啡馆里,李论说,“我们的下一个摩拜在哪里?” 咖啡馆楼上,即将成为熊猫资本的北京新办公室。“我们的logo要升级,你们说,现在的是不是太可爱了?不够庄重”,李论问。 创业两年后,这家始于本土而致力于长青的基金正迫切希望告别它的旧日痕迹,转头驶向更开阔的地方。 出名要趁早 2016年4月23日,上海徐汇区天等路,李论把自己那辆喷上了卡通熊猫和二维码的奔驰商务车停到了一所学校门口。 这是全国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的考场,私募股权基金的从业者和诸多大佬的参与让这场考试“史上阵容最强”。李论则将其当成一次品牌传播机会。一年后,仍有投资人能回忆起考场前那辆漆着“熊猫资本祝广大考生考试顺利”的银色商务车。 外人看来投资机构高冷,熊猫资本的风格和打法显得另类。 “动漫网红”张小盒的创始人陈格雷帮熊猫资本设计了这只熊猫,四人中李论最胖,李心毅经常说,“他是那只熊猫,我们是三根竹子”。 李论也努力通过卡通形象、口号和自我展示,为熊猫资本招揽更多的关注。 “如果我能把沈南鹏拉过来合伙,我一开始就是个牛逼基金”,李论知道,四个年轻人创业做VC,首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品牌:你如何让创业者知道自己? “我可以判断失误错失案子,但不能容忍没有看过这个案子”,曾做过媒体的李论开创了一套媒体型的VC打法。 他在上海开的日料店成了与创业者接触的大本营。馆里备上了一块小黑板,“有些传统领域的人,聊着聊着就想创业了”。 “熊猫私厨”则是另一个以美食聚拢BP的通道。李论穿上厨师服,亲自为创业者煎牛排,找钢网CEO王东、挂号网CEO廖远杰都曾作为嘉宾参与其中,“每次能收两三百个BP”。 发觉各家FA之间没有沟通,熊猫资本组织了一场“香槟美酒、肌肉男”的FA行业趴;观察到很多中小VC的投资人出差时,因为机构不够大而无法享受星级酒店折扣,熊猫资本发起了“暖床计划”,以团购争取协议价。 高频度和有特色的品牌露出,让熊猫资本解决了知名度的问题,开拓了项目源。但热闹背后,熊猫资本的年轻人们想要实现“中国本土的代表性VC”的宏愿,仍有诸多问题待解。 四个出走的年轻人 如何与更早出来的VC竞争?为什么那些大基金做得好?为什么能力相差不大的两支基金表现差别如此大? 李论决定创立新基金,先找到了当时的策源创投合伙人梁维弘,梁向李论提出了三个问题。 梁维弘生性稳健,“一般十年才会出来自己做”,此时,梁维弘刚离开待了五年的晨兴资本,跳到策源才满一年。十年之期,才走一半,他有些犹豫。 但另一个事实也摆在面前:资本市场正越来越快。“像高榕他们很多人也都出来了,这是个很难得的时间点”。 中国基金募集形势也一片大好。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新成立基金305支,已经披露的基金募资额较上一年增加198.95%。募资门槛降低,让更多的年轻人不必苦等十年之期。 VC年轻化浪潮之下,传统打法成了年轻人勃勃野心的束缚。前东家曾给李论定下的“三不原则”显得有些陈旧。 同时,梁维弘也正陷入一整年的失眠中。“ 这一年我很煎熬,投了十个项目,每天晚上脑子跑项目,没想清楚怎么办。” 梁维弘慢热,而行业在加速,“市场热就投、价格便宜就多投。每个项目花的时间都不够,决策太快,我不习惯”。 四个月后,梁维弘决定加入李论的新计划。 当李论和梁维弘站在达泰资本投资总监李心毅面前时,李心毅几乎毫不犹豫,“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