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进入VC行业的李心毅,自嘲是“可怜的一代”。“资本没有现在火热,年轻人刚入行时,老板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我不懂,你自己来。 ” 李心毅、梁维弘、毛圣博是08级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后来结成了“可怜者同盟”,定期互相吐槽,也畅想过如果自己开公司是什么样。 但想法从未实践,直到李论闯入。 在上海一间咖啡馆里,李论、梁维弘和李心毅向年纪最小的毛圣博抛出了一个问题,“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我们有三个人了,你来不来?” 出生于1983年的启明创投副总裁毛圣博,成了团队的最后一块拼图。 分进合击 成立新基金前,李论手里早有一个pandavcfund.com的域名。熊猫,这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动物,“容易被人记住”。 为了能够被人记住,李论甚至放弃了自己最中意的名字:运河资本。作为江苏扬州人,李论对运河有一种情愫,“VC其实就是运河”。 这正是毛圣博强调的“经典VC”理论,“VC的作用是让社会资源分配更有效率,把最好的钱投到最好的企业”。 技术出身的毛圣博有强烈的准则意识,他坚持一条原则:VC就应该追求每一棒都是全垒打,就要追求三十倍以上的回报。 加入熊猫资本后,毛圣博做了估算:一期基金,最多只有二十多次挥棒的机会。这决定了熊猫资本与大公司、大基金和PE的打法必须完全不同:如果不能保证每一击都是奔着本垒打,那么,二十多次挥棒后,留给熊猫的机会就不多了。 某种意义上,年轻VC所要面临的竞争更激烈。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已超万家,仅在熊猫资本成立的2015年,就有超2000家VC入局,“VC比创业者多”。 而毛圣博认为,市场上每年出现的好项目“最多二三十家”,一家新基金要在VC森林中,扛住大公司、大VC的围剿而猎取到二三十分之一,难度可想而知。 此刻,一家创业公司的隔间里,李论和梁维弘正在白板上一条条写下了他们的未来: 万亿级市场,需要大资金能够产生大资产;最少30亿美元的公司;房产、车、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 为了回答梁维弘开头提出的问题,李论拉着他一起整夜分析红杉、IDG为什么成功,结论是:体系和架构。 梁维弘拿田忌赛马做对比,“如果我们合伙人去打的不是他们老大,而是下面的投资经理,那么只要我想问题的速度够快,决策够快,就能够拦截住好项目”。 他们为自己的打法取了个军事化名字:分进合击。分,是四人各有侧重领域,而合,是集体决策。合击,正是这套打法的关键所在。 但很快他们将意识到,这套看似天衣无缝的打法,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人性的,反人性的 第一次见到李论时,米么金服CEO宋梦郊觉得这个胖乎乎的家伙很好玩,“思维像主人不在家的哈士奇”。 李论爱社交,爱玩,爱惊喜。在四人团队里,他负责想象力。李心毅总结,“别人还只做了0.1,李论已经替别人想到了10”。 出身程序员的李心毅,扮演着把李论“拉回现实”的角色。在他眼里,商业是与计算机科学一样的抽象,“创业是把分散的社会需求抽象成可以总结的东西,能总结出来就是一个好项目”。 而梁维弘开玩笑说,“李心毅需要把公式列出来,要找到本质找到规律,但这太简单粗暴,可能会漏掉一些惊喜”。 创业八年,梁维弘扮演了那个不让惊喜溜走的角色,“我喜欢扮演一个co-founder的角色,站在创业者的角度考虑”。 相比其他三人,毛圣博则更正统,在启明接受了大量的专业训练后,毛圣博习惯于为不同创业项目建立一套模型,从模型出发讨论问题,这正是投资人的经典思路。 想象力、规律、模型和同理心,四种专业和思维的互补,正是分进合击打法的核心。但要运转起来并不容易。 早期,他们曾接触过一个汽车项目。双方一拍即合,“我们研究这个市场时,曾推演出一个模型,这家公司跟我们的设想一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