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没有明确数据的情况,为了客观的说明问题,可以参照以往活动策略的数据进行预估,比如根据以往活动的作弊拦截情况,说明本次活动防刷券反作弊策略的必要性。有些数据还可以参考竞品的情况,对于可以通过观察竞品数据评估效果的大规模的策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绝不是说是因为竞品上了某个策略就一定要追上,而是对产品用户群分析验证是用户的真实需要后,参考数据进行效果预期。 3.纯新策略的 MVP 验证 没有使用过类似策略,连竞品都没有可以参考时怎么办?对于用户增长运营来说,这是经常面临的问题,为了避免浪费开发功能的人力物力,用比较传统的方法做MVP实验,手动完成预期中通过产品 机制实现的功能,通过数据分析来决策功能的重要性是常见的方法。比如对于沉默用户的激活,除了常见的定期活动触达,奖励触达外,如果想通过生日触达等情感化个体化的触达的方式提高激活率,长期来看肯定需要产品机制的支持,但是在需求验证的阶段,可以通过每天手动跑出一批生日用户触达的方式实现,有了一定量的数据做支撑,也就有可以验证需求的重要性。 7.产品和运营间如何协作 通过用数据说话,拉平了认知差距后,在产品上线的全流程中,产品和运营间应该如何协作呢?以下是我这一段时间的总结: 首先,老板决策完产品的发展方向,团队统一对于项目背景,目标,方向的认知之后,产品和运营就应该开始协作,对于产品功能涉及到的用户,需求,场景,方案,市场竞品情况,运营模式等进行分析,明确产品功能框架,运营规划,项目关键时间点等。 然后,按照规划,产品与运营开始分别推进工作,产品调研用户,规划原型,沟通技术,运营准备流量引入,用户教育,内容填充方案。并定期同步工作进展与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共同探讨完善方案。在进入开发前,最后全面 review 方案,明确可能存在的问题,确认后进入开发,产品跟进开发问题,运营准备运营方案,并定期同步项目进度。 接下来,上线前,最后共同验收产品方案,确认是否满足产品预期,确认运营方案与准备情况,总结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二期规划,确认后功能上线。 上线后,产品关注功能用户反馈,BUG 情况与用户接受度,运营按规划推进运营策略同时,关注产品数据是否符合预期并分析原因,寻找运营中遇到的问题与产品优化空间,验证后转化为产品需求,开始新一轮循环。 8.为什么”人人都想做产品经理” 虽然产品和运营都是互联网公司重要的角色,但是相比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火热,运营好像还是有一丝”被冷落”,甚至听到我从产品转运营,有几个之前一起做产品的同学流露出了一丝惋惜。 当然,在实际的工作情况中,我并不认为运营相比产品,在岗位上存在劣势,同样是为了产品目标而协作,产品负责功能的设计与跟进开发,运营负责通过运营手段,实现产品目标,传递产品价值,虽然在工作内容方向上有所差别,但是并不能说有高下之分,在腾讯等公司的校招中,产品策划方向与运营方向是统一招聘的,也能侧面说明在需求分析,数据分析,项目执行力等基础能力的要求上,产品和运营都是一样的标准。 那么,为什么现在对于非技术岗,大家更愿意做产品不愿意做运营,甚至很多运营希望转产品方向呢? 我认为可能主要还是因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启蒙作用,大家对于产品经理的认知比运营要强,找实习求职有更强的倾向性,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针对这种情况,也把更多的泛职位定义为产品经理(助理),甚至连数据标注,处理用户反馈,这种没有太多技术性的基础工作也定义为产品助理,让产品的门槛进一步降低,更多的新人涌入。(实际上,有产品感和可以做好产品间,可能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比如没有技术背景的新同学,在技术评审排期时,由于对于技术实现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不能完全理解,很容易被问倒或者给出难以实现的方案,实际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另外,不同方向的运营工作内容有所差别,内容运营,新媒体运营等方向要求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基础,门槛较高,很多门槛低一些的运营实习岗其实是做上传产品内容,收集用户反馈,建用户群通知这种基础性工作,也让希望从事运营方向的同学对于运营的未来空间有一定困惑。(转做运营之初,本来想找几个同学交流一下,吸取一下经验,但实际聊了后发现虽然都是运营,但是渠道运营,新媒体运营的和用户运营的工作内容差距还是比较大。虽然思路可以借鉴参考,但是实际工作方法上还是要自己多做多思考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