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原因,是至少一方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我去提问题,对方回答我不满意,我就会持续追问。两个女生在一起聊八卦,听的人很入神,讲的人才有成就感能继续讲下去。 第二个原因,是双方相对平等。如果我提了个问题,或者请对方帮个忙,但是对方始终是一种高姿态不搭理我,那我就很容易放弃,不想聊了。反过来,如果对方对我过分尊敬,总在说一些没有营养的恭维拍马屁的话,时间久了,我也会变得更虚荣,而且会觉得很无聊。所以,人不会和自己阶层或者品味相差太多的人聊天,绝大多数人更不会和宠物长时间聊天。 对话会终止,最根本的原因是:双方都放弃了这轮对话。 感性一些来描述对话终止的原因,可以认为是双方都觉得“疲惫”了,也就是这一轮对话的能耗消耗殆尽;哪怕是情侣之间说甜言蜜语,聊个两三千句也会觉得累了,也会在十几个回合的互道“晚安”中结束本次对话。 所以,对话总会终止,能耗殆尽就会终止。 二、“对话机器人”产品的发展源自搜索引擎 在我以前的文章《进阶之路:站在高视角看产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中,讲述过一个概念,叫做“知识诅咒”。简单说:现在我明白一件事情,但是要完整清楚的讲授给你,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所拥有的知识背景不同,我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不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索然无味,很多人做Presentation的时候显得苍白无力,这其实是知识诅咒在起作用。 知识诅咒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每当我们接触到一个陌生事物时,都会和自己的背景知识进行类比。譬如对于长发飘飘的素颜美女,在我所知中,这类美女一般都是家境不错,待人温柔,家教优良。所以当我再次见到一个类似的美女时,我会做相似的第一印象类比。 不只是美女,我们几乎所有的认知都源自于过往的背景知识。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对于即时的问答需求几乎时时刻刻都存在。最早大家是询问部落中最年长的智者,后来大家互相都有了知识储备,就可以通过对话来进行基本的问答和辩论——这一个过程持续了千万年。同一个问题,最早时只能去问一个人,得到一个答案;到后来,可以去问很多人,得到许多答案,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如果我能把所有人都问一遍,可能会得到一个巨大的答案集合;我需要过滤、排序、取舍,你发现,这个过程就是“搜索引擎”。我们使用搜索引擎时,是通过一个“输入框”输入想问的问题或者关键词,然后搜索引擎会丢给我一个经过相关性排序和优化的答案集合。 但我认为两个原因,会导致搜索引擎会逐渐向对话机器人演变。 2.1 其一:精准答案的需求愈发旺盛 搜索引擎从简单的信息集合展示,逐渐向精准答案给予,这个已经持续了好几年。“百度阿拉丁”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譬如当你问“北京天气”,百度搜索结果页第一项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天气卡,会通过丰富的UI展示天气相关的信息。在头部热门搜索词中,阿拉丁已经可以覆盖大多数,但是对于腰部需求和长尾需求,随着信息爆炸,人们对于翻多页进行搜索的忍耐度会越来越低,对于“快”“准”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2.2 其二:搜索场景下输入能耗太大 从能耗体验的角度来说,搜索的输入框远高于对话聊天的输入框,即使是同一个话题的持续输入,对话聊天的疲劳感也会明显低于搜索。 如果今天人们每天平均提问的次数是N,那么几年后会迅速到10N,体验不升级会很难让用户满意。而回归对话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体验优化,可以抵消需求的增长。 三、“对话机器人”产品场景:封闭域对话 VS 开放域对话 优秀的产品经理很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各种操作,从而提前把控用户的预期,进而达到体验的相对最优。 许多优秀App的基本设计逻辑就是:页面之间的跳转有规则且有顺序,这样用户不会通过点击跳出预设流程,预期就相对可控。手机上的App产品交互中,可以通过各种逻辑和提示信息来把控预期——可是对话机器人该如何控制预期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