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化源于小作坊生产商对品牌手机技术、外观的复制,在第一波山寨浪潮中,这些企业赚了海量的钱,2007年时,中国已经卖出1.5亿台山寨手机,占据国内30%的市场份额。 借助互联网的高速,山寨文化从IT领域向各行各业全面延伸,山寨服装、山寨汽车、山寨网站、山寨电影、山寨春晚……一时之间,山寨文化俨然成了主流文化。 山寨的本质是抄袭、模仿,但随着相关文化大行其道、利益错综复杂,它被赋予了更多“意义”,比如“山寨是高科技和垄断行业里,人们对于暴利行为的反抗,是匡扶正义的力量”。 经过几年类似的宣传和发酵,山寨逐渐摆脱了负面的意义,成了“有意思”的文化,舆论甚至会盘点哪些企业山寨得最成功、最有创意,并对之进行高度嘉奖。 山寨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实际是劣币驱逐良币,盗版、侵权之风的堂而皇之,令创新在贴牌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近两年,山寨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变低,但恶意抄袭、侵权现象却愈演愈烈。以显见的文化产业为例:热门的综艺节目、热播的电视剧,有多少是直接照搬且不付任何版权费用的? 文化产业如此,其他产业同样如此。好的创意太难、将创新变为成果更是难上加难,而窃取别人的成果却非常简单,长期以往,谁还有动力搞创意、做创新? 抄袭、侵权的盛行,伤害的不仅是企业,也极大削弱了各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实力。企业一边和抄袭者抢市场、窝里斗,一边还得高屋建瓴国际化、致力于走出国门,实在是辛苦至极。 周建平很羡慕优衣库,后者在全球13个最好的商业中心设有旗舰店,纽约旗舰店开幕时,优衣库醒目的日语品牌LOGO闪亮第五大道,引发了整个纽约媒体的关注。周建平希望将海澜之家打造成为国民品牌,成为中国服装文化的外延的符号之一。但在此之前,他还有数不清的“李鬼”要打,稍有不慎,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国内品牌和市场,也可能被伤及元气。 国人经常要求中国企业走出去,让品牌国际化。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离不开企业的努力,同样离不开大的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 没有任何企业可以要求国内消费者必须支持民族产业,但吃瓜群众们理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以抄袭为耻,打倒“山寨也是一种创新”这类悖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政府部门要行动起来。更好地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成果,才能更好地鼓励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