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破坏理论统治的过去20年,有一个理论要点是这种破坏会持续多长时间。虽然存在一些戏剧化的、看似“一夜之间”就发生的破坏,但实际上破坏所持续的时间要远远长于原本以为的长度。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创业过程中最有趣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在大公司的夹缝中求生。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即使是硅谷的形成、英特尔等公司的成长,都不得不在老牌科技巨头的影子下进行。 其中一个有趣的方面就是在与这些巨头竞争时,如何摆脱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力量平衡破坏的心态。 那么进入市场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这些如今的大公司当初是如何做的呢? 更大意味着更好? 竞争策略的起起伏伏与大公司实力的认知紧密相关。例如,在微软Windows逐渐抢占市场之前,它的策略是与当时的巨头IBM进行合作。 随着微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崛起,人们又开始谈论新的破坏理论。而如今,微软也开始适应互联网的崛起。 在技术破坏理论统治的过去20年,有一个理论要点是这种破坏会持续多长时间。虽然存在一些戏剧化的、看似“一夜之间”就发生的破坏,但实际上破坏所持续的时间要远远长于原本以为的长度。当然,我仍然认为这种改变是先缓慢而后迅速发生的。看起来如此常见的情况是,在广泛的共识认为公司或技术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或者至少失去了创新的优势之后,技术公司是非常有利可图的。 正是这种高利润创造了行业巨头势不可挡的形象。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过程中,在传统观念看来,现在创业领域存在着泡沫,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估值过高。 虽然高科技企业创造着大量收入和利润,但是几乎所有收入都来自于以前开发的产品。事实上,正是传统智慧将如今的经济成就与前瞻性产品创新结合起来,才创造出推动下一次创新浪潮出现的种子。 谷歌正是在AOL和雅虎最巅峰的时候形成的。Facebook紧随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而出现。即使是苹果,也是在泡沫破裂之后,才开始新的重生。值得一提的是,PC生态系统,尤其是Windows,在Windows Vista之后陷入了平滞。而在FireFox占据主导地位之时,谷歌Chrome浏览器横空出世。在基础设施领域,伴随着互联网泡沫出现的是AWS和WMware。 按照历史惯性,引领下一波创新浪潮的新技术和新公司将很有可能会在科技巨头处于最巅峰的时候出现。 事实上,惠普的成长正好验证了这一理论。早在1965年,企业新闻简报Measure就提醒行业巨头注意相对较新的公司,那时候IBM是惠普规模的50倍,并早50年上市。“规模巨大并不意味着你在电子行业就是最佳的,小公司往往会对科技作出很大的贡献。而当实现这一目标时,它们将会成为强大的竞争对手。” 对行业巨头来说,什么是重要的? 为什么当大公司看起来最成功的时候,也是小公司拥有最大机会去进行创新并成为强大竞争对手的时候?这似乎有些违反直觉,尤其是现在,很多注意力都在从创企转移到大公司身上。 机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当大公司成功之时,也是领导权力最为集中的时候。领导层更倾向于看到现有计划之下的危险,而不是其中所蕴含的创新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往往极易被消费者、媒体和公开市场所影响。成功和荣誉开始进入领导者的头脑中,影响了他们承担实际风险的能力,也让他们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目前已经成功的产品上。 大规模的产品市场契合度(PMF)成为了成功的焦点。他们可能会想到所有困难的会议和艰难的选择,但事实上这些想法往往会存在于成功产品所营造的安全区域中。正如PMF所代表的那样,想要搞砸是很困难的,但是这种现实却不会阻止公司将注意力集中在现行的业务上,并会以创新为代价对现行业务进行优化。 从我自己的个人背景来看,PMF最极端的例子之一就是Windows。契合度的建立时间可能有些争议。有些人说是在Windows 3.1发布的1992年,那时候企业部署和客户端服务器的迁移是势如破竹的。大多数人会认为,契合度大约在Windows 95发布的那个夏天实现的。 在1996年到2006年期间,有很多大事发生:大规模国际诉讼、互联网崛起和网络浏览器的出现、病毒和蠕虫的爆发、互联网泡沫、全球经济危机等。微软在Windows XP SP2发布前,推出了四款市场反应不佳的产品。SP2也重蹈覆辙,一直到5年后推出Windows Vista才逐渐转好。 在此期间,Windows的业务继续保持增长,股价在十年内翻了8倍。这当然会让PMF的想法变得透彻。这也清楚地表明,对于大多数领导人来说,打破事情的恐惧是能够压倒一切的。想象一下你遇到了很多问题,随后而来的是消费者、媒体和公开市场的压力。简直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