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老罗他们就是不一般,他们在广告里加入了玉米、包子、大蒜、打火机、棒棒糖、避孕套等一系列参照物。一下子就让一个平平的广告活了,画面感都出来了。 并且,这里的参照还是双重参照。以包子为例,一方面,包子为”1元钱“作正面参照,更加地突出了价格的优惠;另一方面,包子为“老罗英语培训听八次课”作反面参照,突出产品价值,促使用户决策。 想想嘛,你是要一个包子呢?还是要听老罗讲八次课?赶紧掏钱吧! 当然了,想要你赶紧掏钱的可不止老罗,小米那也是行家啊, 他们在做新品发布会的时候就经常用这个。
作为普通用户,你总是说我的手机性价比高,他们没概念啊;你总是说我的手机性能好,他们也不懂什么性能啊。 而这个时候,小米他们机智的引入各种手机参数作为参照,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哪怕你不说一句话,消费者经过自己对比后也会觉得:“哇,性价比确实很高,不错不错,这钱花得值。” 总之,用好了参照效应这个妙招,你应该能够更好的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判断了。 04 【诱饵效应】 人们对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 这就是我们在营销策划里常说的“诱饵效应”,它是利用人们对比心理的一个典型方法。 比如《怪诞行为学》里有这么个例子: 拉普是一家餐馆的顾问,餐馆付他钱让他来策划这家店的餐单和定价,拉普随后了解到一个现象:餐单上主菜的高标价,即使没人点,也能给餐馆增加盈利。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们一般不会点餐单上最贵的菜,但他们很可能会点排第二位第三位的。 这样,他给这家餐馆创造出一道高价菜,并修改了菜单,然后很多客户被“引诱”去点了第二贵的菜。 在这其中,拉普在餐单上增加那个高标价的菜就是一个“诱饵项”,而它促进点击的那个排第二位的菜就是通常称作的“目标项”。 诱饵项的加入往往能够让消费者有更直观的对比,能够很快就找到那个自己觉得“很合理”的选项。 比如有些商店总是会放一些基本卖不出去的高价货,质量也没多好,可就是贵。这就是刻意放的“诱饵项”,它会让其他商品显得更加“物美价廉”。
再比如还有个非常简单的《经济学人》杂志订阅的广告案例: ①电子订阅:59美元。 ②纸质订阅:125美元。 ③电子和纸质订阅:125美元。 订阅电子和纸质杂志的价格和只订阅纸质杂志的价格一样,他们为什么会提供这样的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