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此前《请放过年轻人、放过我爸妈:知识付费,毒手正下沉》一文引发了热议,不过必须要说的是,投机者只是极少数,我们不能误伤那些真正的从业者,他们把晦涩的知识转化成更易听懂读懂的课程,通过网络降低知识门槛。尽管知识付费在今年已经不是“风口”,但我们认为这一领域仍大有可为。 这是「深响」的第 002 篇关于新机会的万字研究。 本文要点: · 把知识理解为产品,从内容供应链、社交传播、转化购买三个维度解剖全流程 · 现在的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大公司去布局这个赛道有何意义? · 为什么红海竞争阶段,知识付费还有巨大机会?普通人能如何把握这些机会? 作者 | 亚澜 来源 | 深响 别误会,知识付费可不是什么新概念,也不是什么新风口。 早在千百年前人们就已经养成了心甘情愿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无论是由朝廷出钱的官学,还是自己出钱的私塾,甚至是“有教无类”的孔子都是知识付费的表现形式,只不过,有的付的是钱,有的付的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中记载的肉干。 看上去这个概念完全没有什么想象空间,不性感,不刺激,商业模式早被验证,市场也不需要颠覆性的用户教育。但事实上,由于知识的载体介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书本、课堂变成了网络,知识的生产门槛降低,传播门槛降低、传播渠道激增,这一个古老的概念正焕发出惊人的商业价值。 在 2016 年左右,知识付费开始被视为一个新赛道——分答、知乎Live、得到等早期玩家开始发力。之后,看到了红利的大公司、自媒体也纷纷入局。 就在前几日,早已财富自由的李笑来在接受「界面」专访时无意说出了一组数据:“我给罗振宇写专栏,总共获利 4000 万,得到平台要分一半,交税要交一半还多一点,到最后分到我头上只有 900 多万左右。” 知识付费的高利润率已是显而易见。 宏观上,根据券商研报预测,知识付费估测人群基数约1. 5 亿,动态来看, 2020 年可达 2 亿人。研报同时测算,预计 2020 年知识付费行业有望具有 320 亿收入规模,与之对应的平台盈利有近 50 亿的潜力,以 30 倍估值计算,有望支撑 1500 亿市值。 而我们认为,知识付费看似是一条独立的赛道,实际上却是教育、内容、消费三大领域的交集。一旦其外延与三大领域持续发生扩大反应,进一步降低教育门槛、提升内容变现能力、引导更多层次的消费,这一市场前途将不可限量。 通过对这一赛道的持续关注研究以及与业内从业者、投资人、用户的深度访谈,我们得出以下关键结论: · 知识即产品,电商逻辑明显,“冲动付费”终将走向“效果付费”。 · 知识付费是文化出版行业的第二次产业链变革,也是大公司内容布局的可靠变现出口。 · 知识是微商最好的产品,社交媒体进一步释放知识购买力,小程序加速行业发展。 · 知识付费与内容付费边界日益模糊,长尾内容奇缺,但也是机会所在。高弹性的知识内容供应链机制是决胜关键。 知识即产品,“冲动付费”终将走向“效果付费” 很多不看好知识付费的人给出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要让人们心甘情愿买罪受,这很难。 但事实证明,越是反人性、帮助用户客服自身弱点或者看似能帮助用户克服自身弱点的产品,用户反而愿意为其付费。健身、医美都是同一道理。 那么,在行业初期,谁最爱“知识付费”呢?华菁证券的调查显示,知识付费的群体和高学历、白领、平时喜欢买书的人群高度重合。 克劳锐指数研究院曾做过一次关于知识付费的调查:用户内容付费需求的产生,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其对特定知识的需求。62.7%的用户为投资创业类内容付费,52.9%的用户为工作知识/经验付费,原因在于这些内容能为用户带来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和经验。 图片来自克劳锐数据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