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 2015 年 11 月份,爱屋吉屋E轮融资之后再无公开过融资信息。其E轮领投方高瓴资本,在 2016 年 4 月也转而押重注到爱屋吉屋言必称颠覆的对象——链家,这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 有投资方向媒体表示,爱屋吉屋团队曾向他们寻求过融资,但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创始人团队对市场和行业的理解没有打动他。“他们当时说成立 12 个月就能达到链家25%的市场份额,当时我看了看他们的内部数据,他们一月要花费 8000 万元左右,中介费很便宜,只有1%。经纪人基本工资都是 5000 元以上,这25%的市场份额其实是靠补贴弄来的,补贴成本一个单子至少 3 万以上。”他说,“滴滴司机最高峰时,一笔成交单子最高补贴超过 100 元的都非常少,连BAT都不敢这么烧钱,谁敢啊。” 这个投资人当时只说了两句话——“这不就是人傻钱多吗?花钱做竞品拦截,这也叫互联网思维?” 爱屋吉屋看似亮眼的数据,甚至都不是创始团队所说的“采用互联网飞机大炮方式”获取的,而是用高于行业两倍的工资,65%起的高提成,吸引一批想挣快钱、捞一笔就跑的房产经纪人飞单来的。这些人都带着前中介公司的房产资源、即将成交的客户,在爱屋吉屋获得了远高于前一家的收入,业内把这种行为称为 “飞单”。 爱屋吉屋的团队规模急剧扩张,从 2014 年不到 3000 员工,迅速增长到 2015 年的约 13000 人。但从 2015 年末起,爱屋吉屋的经营情况急转直下。有业内人士分析,当这些以投机为目的的经纪人手里的资源消耗殆尽后,爱屋吉屋花重金投放的广告和互联网‘飞机大炮’并没有为其带来更多的房产成交机会。大量员工难以维系生存而重回传统中介,或者被爱屋以各种考核方式变相裁员,继而引发数起大规模群体事件。 与此同时,爱屋吉屋因跑马圈地导致的亏损在持续加大。为了扭转局面,爱屋吉屋在 2016 年开始做出改变,包括“一升一降”:“打脸”收回了1%的佣金政策,房屋买卖佣金比例提升到房屋交易总价的2%然后再打 8 折。租赁佣金也由过去的对租客免费做了调整,具体转变为:月租金 8000 元以下双方各付35%;月租金8000- 10000 元的房东付70%,租客付35%;月租金 10000 元以上房东付一个月租金,租客付35%。这一收费标准已经高于传统中介上、下家各35%的佣金标准。而经纪人的底薪也从行业两倍水平的 6000 元降到 4100 元。对经纪人提佣比例降幅达20%,甚至要求员工对网络端口费自掏腰包。邓薇直言,“ 2016 年最大的目标是要从最会花钱的公司变成最会赚钱的公司”。 在以互联网为噱头的模式遭遇滑铁卢后,从 2016 年上半年起,爱屋吉屋尝试放弃之前在各区域设立写字楼办公点的做法,开始线下开店。 2016 年下半年,其在上海陆陆续续开出了近 50 家门店。 然而经过一番折腾, 2016 年的经营数据并不好看。这一年,爱屋吉屋在京沪两地的总成交量只有 11978 套,对比巅峰时期几乎腰斩。 这样的颓势延续到了 2017 年。截至 2017 年 7 月,爱屋吉屋在京、沪两地的总成交量只有 1400 套,只是估值 10 亿美金时成交数据的1/10。公司曾引以为傲的GMV数据惨不忍睹,烧掉数亿的C端产品——爱屋吉屋官网和App月活也异常惨淡。 此外,爱屋吉屋破坏行业规则的“飞单”做法导致口碑和形象大打折扣,一度被列入多个违规中介名单中。火上浇油的是,它还曝出了 “拉员工强制入伙投资”的丑闻;其名下数十家子公司注销,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裁员。 有人把那些没用被验证成功但匹配投资人口味的商业模式称为“To VC”模式。爱屋吉屋被外界视为典型的“To VC”项目,这显然不是赞誉,但它终究没能为自己正名。 房产电商风口摔死的那些“猪”爱屋吉屋死了,它曾经的很多同行也好不到哪里去。 链家也一度因爱屋吉屋租房业务的发展速度不能淡定。当时,链家董事长左晖匆忙祭出精准狙击爱屋吉屋的丁丁租房,将全部租房业务转移至丁丁租房旗下,并不惜重金大肆“烧钱”宣传,也曾用“用户免佣金”的噱头抢占市场。 丁丁租房CEO俞建洋曾自曝,丁丁租房前两个月至少亏损了 1 亿元,而链家对于丁丁租房相当慷慨——“先投 1 个亿花着,上不封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