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广告是WhatsApp的创立基石,但是Facebook的并购彻底改变了其命运……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碰撞,WhatsApp的变现之路究竟在何方? 2012 至 2015 年间,作者在微信公司工作,他将从竞争对手的眼光分析WhatsApp纠结的变现历程,每项举措的成功之处、可行性及对用户的潜在影响。 请看来自《Factor Daily》的文章: WhatsApp是唯一一个月度活跃用户超过十亿却尚未开始变现的信息流应用。 2016 年 11 月,WABetaInfo 网站报道了WhatsApp测试版发布的新功能,据称WhatsApp将推出类似于Snapchat Stories的功能。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有趣的功能有助于WhatsApp的广告变现,而这一预测在 2018 年 8 月成为现实,具体可以在我的Facebook和Twitter上看到。 尽管WhatsApp一贯的立场是反对任何广告,我却认为Stories是一种以不侵犯用户隐私为前提引入不令人排斥的广告的公众信息流形式。 以日常的私信体验为例,在对话过程中插入广告会令人反感,而且有可能会让那些在紧急情况下使用WhatsApp的用户感到非常不舒服,比如当用户遇到医疗事故需要紧急求助亲友时。 WhatsApp作为一个高度关注用户的公司,似乎不会利用广告破坏私信体验。WhatsApp标榜的收购价值有 230 亿美金,除此之外在变现方面并没有显著成果。 我觉得利用公众信息流才是广告变现的可行之道,特别是这种方式并不太涉及用户隐私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是唯一一个这么想的人。福布斯的记者Parmy Olson,曾采访了WhatsApp的两位创始人,他们在 2017 年 2 月时都做出了相同的预测(我的预测是在前一年 11 月),即通过类似于Stories的功能在WhatsApp中植入广告。 WhatsApp于 2018 年 8 月宣布将借助WhatsApp Status在其平台上植入广告。WhatsApp Status是其应用程序中一种简单的内容信息流,用户在WhatsApp Status 上发布的内容会在 24 小时之后消失,类似于Facebook,Instagram及Snapchat的Stories功能。 此外,WhatsApp还会推出商务API账号以帮助广告主在WhatsApp上触及目标用户,同时允许广告主在Facebook上投放广告从而能与目标用户在WhatsApp上直接对话。这三项举措预期可以开启WhatsApp的变现之路。 (原作者注: 2012 至 2015 年间,我在微信公司工作,该公司是WhatsApp的国际竞争对手。) 然而,WhatsApp的变现故事并不只是在一个 15 亿的用户平台上发布广告那么简单。 这个主张反广告的应用,被全球范围内的智能手机用户用于相互间的沟通交流,而且也正在逐步取代SMS(运营商短信息服务)。 当Facebook在 2014 年收购WhatsApp时,曾承诺WhatsApp将完全独立,而且平台也推出了从终端到终端的加密方式,使得WhatsApp上几乎不可能植入任何形式的广告,因为应用没有也无法捕获任何有意义的数据来支持目标广告定位,早期的这些种种迹象表明WhatsApp将继续其最初的使命。 但是,在恶意收购更为常见的情况下,Facebook持续施压迫使WhatsApp与Facebook其他产品之间实现数据共享。正如我将在后续详细解释的一样,该举措大大弱化了WhatsApp的反广告立场,也让公司的创始人在万分失望和痛苦中选择了退出。 随着WhatsApp的发展和壮大,它也成为了假新闻的温床,让那些未经验证的错误信息产生的暴徒以妖言惑众及草菅人命的方式威胁到民主。 无论怎样,WhatsApp依然是被数十亿人所喜爱的应用。不过,尊重用户隐私与植入有利可图的广告之间的矛盾,以及广告主同用户直接沟通与控制假信息和垃圾信息泛滥之间的矛盾仍有待解决,这也许就是公司尚未公开推出平台变现计划的原因。 本文中,我也将分析WhatsApp宣布的每一项变现举措的成功之处、成功概率以及对其用户的潜在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WhatsApp与“广告植入”之间波折的关系历史。 WhatsApp的反广告宣言 WhatsApp 曾在创立之初就以反广告宣言而知名。 WhatsApp两位联合创始人之一的Brian Acton发自内心地讨厌广告,并在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暨首席执行官Jan Koum的桌面上贴了张近乎是WhatsApp创立原则的“无广告,无游戏,无噱头”宣言纸条。 在加入WhatsApp之前,两位联合创始人都曾供职于当时领先的科技公司之一——雅虎,该公司也通过广告赚得盆满钵满。 WhatsApp被Facebook并购之后,在The Wired 对Acton的一次采访中,他毫不掩饰对广告的厌恶:“我曾在Yahoo!购物部门工作,那里总是有很多关于在页面中插入更多广告和商标的争论,那滋味真不好受。” Brian Acton的笔记仍然保留在Jan Koum的桌上(来源:Sequoia Capit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