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职业教育往往采取线下面授的模式开展业务,而且其提供的大多是相对容易标准化的课程,比如考证、考公务员、入门级的IT培训等。这种模式重人力投入,相对难以规模化复制,只能服务周边人群。 而新职业教育企业几乎都选择以线上为主的模式,不仅覆盖人群更广泛,而且人力成本也更低。 相较在K12、少儿英语等领域盛行的直播课,新职业教育更偏爱录播课。“直播靠的是老师,录播靠的是内容。”黄有璨向小饭桌解释道。 无论是K12、少儿英语,还是考证、考公务员、入门级的IT培训等,这类课程都相对容易标准化,老师并不稀缺,可以通过直播课冲规模。 但是新职业教育培训的往往是中高端技能,类似好的产品经理与运营人才、有经验的餐饮从业者和职业农民都是非常稀缺的,而且不容易培养,企业只能结合这些业内专家的经验尽量做出标准化、可交付的课程内容,通过录播课的形式提供教学服务。 除了供给端的限制因素外,在需求端也有一些限制条件。一般有中高端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用户,往往都是有自己工作节奏的成年人,其时间更加碎片化,不可能像小孩子一样可以保证在固定的时间上直播课,录播课则更适合其自学。而且成年人比小孩子更有自制力,也不太需要直播课提供的监督、陪伴等功能。 而录播课缺少的互动、答疑等功能,新职业教育企业往往可以通过社群互助、助教服务、智能客服等多种手段来满足。 三节课的做法是打造了一个“班主任+助教”的服务体系,班主任提供班级服务,助教提供作业批改,班主任全部是全职员工,而助教则通过兼职众包平台招募,这些助教往往是往期的优秀学员。“相较于传统线下IT职业教育机构,我们可以把服务人效提升十几倍。”黄有璨说道。 对于某些确实需要手动演示的课程,比如果树的修剪,天天学农会开一些线下面授课。但长远来看,天天学农还是要加强教研能力,把这类课程也做成线上更容易被接受的录播课。 2、教研能力构建核心壁垒 采访的三家新职业教育企业均表示,教研能力是公司的核心壁垒。相较于直播课、线下课,录播课尤其重视教研能力。 “我们的教研和教学是分离的,教研团队将‘教材’写好,教学团队添加教学手段,并与老师的经验结合,最终变成一节课程。”宋宣进一步解释道,“而且我们要做到不依赖老师,有了课件教材任何有教学能力的老师都能来讲,课件教材才是关键。” 大部分职业教育团队与讲师的合作都采用“咨询合伙人制”,因为过度依赖讲师会造成课程僵化,讲师拿走高额分成,这一模式难以持续扩大,从内容迭代上也难以长期满足市场需求。 除了线上录播课,勺子课堂还有线下面授课,和价格很高的企业咨询课,而这些课程最终脱敏处理后都会成为线上录播课的课件素材。 另外三家被采企业都告诉小饭桌,除了按节奏新增课程外,它们还会定时对存量课程做迭代。因为中高端技能总是变化迅速的,企业必须适时作出调整保证课程内容不过时,能始终帮助用户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人员构成上,三家企业教研团队的人数都接近公司总人数的一半。 3、中台能力决定规模上限 黄有璨告诉小饭桌,传统职业培训机构之所以很难突破规模天花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品类扩展方面缺乏能力。 “教育企业扩品类如果没有一个强大中台支撑,基本上新品类的教研、教学、销售都得重新干,那这和重新创办一家公司就没什么区别了。” 一家教育企业大的业务模块无非就三个:教研、教学和营销获客,而这三个方面必须能总结出一些共性的基础能力沉淀成企业的业务中台。这样在扩品类时就不用反复造轮子,而且人力成本需求也不会出现显著增加。 “除了教研、教学方面要有一些中台能力,营销获客方面我们也需要一套能放在各个品类能共用的打法。” 新职业教育机构和传统职业教育机构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不靠强销售转化推动业务增长,往往都不会像传统机构那样养着一支数量庞大的销售队伍。 三家被采企业均表示,其主要的获客渠道就是靠内容引流和口碑带来的转介绍等自然流量,广告投放和强销售转化的做法反而效果不好。 4、最终还是品牌之战 通过强化教研教学能力制作品质课程,然后带动口碑传播,实现自然流量获客是当下新职业教育机构的典型做法。 但为了持续扩大规模,走出口碑圈覆盖更多的人群,必须建立起品牌知名度。一旦建立起品牌,就能通过自然流量获客从而降低成本,品类扩张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