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互联网与娱乐怪盗团(ID:TMTphantom),作者:本怪盗团团长 裴培,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这年头,在街上碰见十个人,只要是讨论“互联网”相关的话题,十个有十个会眉飞色舞地谈起“流量”一词。流量巨头,流量独角兽,流量经济学,流量红利耗尽,寻找垂直细分流量……等等。 如果是讨论“娱乐”相关的话题呢?十个有九个也会聚精会神地讨论“流量”——流量明星,流量小生,流量小花,流量担当,流量变现…… 一年多以前,某家名气很大的传统行业投资基金(名字就不点了)邀请本怪盗团去交流“互联网流量”方面的话题。我很困惑地回复:“我当然乐意分享互联网方面的话题,但是,‘互联网流量’又是个什么话题?对我来说,这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 三个月以前,本怪盗团跟几位影视行业的朋友闲聊,其中一位正在拍大型网剧。我问她:“主角选好了吗?”她说:“我们本来想选A当女主角的,但是某视频平台说,最好还是选B,这样我们才愿意采购。”我又问:“这是为什么呢?”她回答:“平台的意思是,因为B有流量!” 一个月以前,本怪盗团团长碰巧跟几个百度的朋友吃饭(蹭别人的饭局,我没那么大面子),对方从头到尾重复着一句话:“百度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流量!” 我一直没有搭腔,因为我在等下一句话——有流量,然后呢?可是我一直没有等到。百度有流量,腾讯有流量,阿里有流量,头条有流量,快手有流量,爱奇艺有流量,WiFi万能钥匙有流量……可是那然后呢? 到了饭局结束时,迟钝的我才想清楚:其实对方是在等我“捧哏”。对于“百度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流量”这句话,最精彩的“捧哏”应该是:“所以你们一定能复兴!所以你们一定能干翻腾讯、头条、微博这些敌人!所以你们做什么都能成功!”因为我一直没想到这一层,对方就很生气地把我划为“头脑简单”了。 这不禁让我的思绪回到六年多以前,也就是 2013 年初,在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的自动扶梯上,我跟一位老同事对乐视网展开了激烈有余、精彩不足的对话。老同事非常看好乐视网——准确地说,他是对的,从当时开始投资乐视网确实能够赚大钱,前提是你要在 2017 年以前抛掉。在吃饭的时候,他一直未能说服我。直到离席,在自动扶梯上他还没有放弃。 我说:“好吧,你能不能简洁地告诉我,乐视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当时我是互联网行业的门外汉,我确实不懂这些。 老同事想了想,坚定地说:“乐视有粉丝!” 我困惑地问:“什么叫粉丝?” 老同事回答:“就是发自内心地热爱乐视,愿意为了乐视品牌花钱的人!你看苹果,为什么能卖这么高的价,就是因为有粉丝。” 我又问:“那么乐视的粉丝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是真心不懂,不是抬杠。 老同事一时语塞,想了半天才说:“因为乐视有品牌号召力。” 我说:“喂,你这是同义反复!粉丝就是热爱品牌的人,品牌号召力就是获取粉丝的能力。你还是没回答我的问题!” (讲真,乐视电视曾经一度性价比很高,流行范围很广,这个必须承认) 2011- 15 年,江湖上流行的说法是“互联网思维就是粉丝经济”,这是借用娱乐行业的术语来套互联网行业。现在,娱乐行业日薄西山,江湖上流行的说法变成了“互联网思维就是流量经济”。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就像“做生意关键是要赚钱”或者“考上好大学必须努力学习”一样,绝对正确,但是绝对没有价值。 所谓的“流量思维”,简单粗暴、缺乏内涵,让我们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认识严重肤浅化、脸谱化了。《王者荣耀》为什么成功?因为有流量啊。拼多多为什么成功?因为微信群给它输出流量啊。B站为什么成功?因为占领了二次元用户的流量啊。阿里为什么要做新零售?因为要去线下拿流量啊。为什么瑞幸咖啡崛起的这么快?因为花了大钱砸流量啊。为什么偶像明星能赚这么多钱?因为自带流量啊…… 看到没有,“流量”成了话题终结者,所有互联网公司/娱乐内容公司/消费品公司的成功/失败,都可以用“有流量”/“没流量”,或者“流量上升”/“流量下滑”解释。问题在于,流量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有些公司有流量,有些公司没流量呢? 在“流量思维”信奉者的眼中,流量只有三个来源——要么是自带的,要么是拿钱砸出来的,要么是先发优势换来的: 微信的流量一半是自带的(QQ导流),一半是先发优势换来的; 抖音的流量一半是自带的(头条导流),一半是先发优势换来的; 瑞幸咖啡的流量一半是自带的(微信导流),一半是拿钱砸出来的; 爱奇艺的流量一半是自带的(百度导流),一半是拿钱砸出来的; 美团的流量一半是拿钱砸出来的,一半是先发优势换来的; 《和平精英》的流量全是自带的(微信、QQ导流,《刺激战场》转换)…… (瑞幸咖啡的上市,似乎再次证明了“流量思维”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