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没有,轻松愉快。就像我们在小学里看到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不用对他进行任何案例分析,甚至不用跟他交流,就能立即判断:要么是他的基因很好,要么是他家很有钱,要么是他启蒙比人家早。然后呢?都找到原因了,还有什么然后? 不过,这套“流量思维”是不能深究的,因为稍微深入一点,就会遇到很多不能解释的问题: B站的崛起是怎么一回事?它不自带流量,砸钱不算太多,更没有先发优势(A站表示有话要说)。 《阴阳师》的流行是怎么一回事?网易甚至没想到它能红,大批市场预算都是在前期走红之后砸进去的。 TapTap的崛起是怎么一回事?当然,它还不算巨头,但是如果你还不知道它,我可以断定你并非游戏玩家。 小红书的崛起是怎么一回事?它好像砸了一点钱,又好像有一点先发优势,但是你真的确定吗? 再仔细想想,抖音的崛起真是因为“先发优势”吗?快手有话说!真是因为“头条导流”吗?有什么数据支持? 再仔细想想,爱奇艺的流量真的来自百度吗(并不是)?爱奇艺是砸了不少钱,但是跟腾讯、优酷相比可能连一半都不到吧? 看到了吧,只要稍微仔细思考一下,“流量思维”就是千疮百孔,不但解释不了历史,更无法预测未来。如果“流量思维”,真的靠得住,回到两三年前,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做出如下判断: 微视一定能成为全国最大的短视频应用,因为它不但有个好爸爸(腾讯),又不缺钱,还有先发优势(它的诞生比抖音还早)。 腾讯视频和优酷会联手消灭爱奇艺,因为爱奇艺已经独立于百度运营,又没那么多钱烧,甚至没有先发优势。 B站会在三大视频平台和头条系(半次元)的联合绞杀之下消亡,或者退化为仅适合硬核二次元用户的垂直社区。 电商市场只会是阿里、京东的二人转,不太会有别人入局。什么?你说微信流量?那玩意不是京东的地盘吗? 三流演员吴京没戏,现实题材电影没戏,科幻片没戏;《战狼2》《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从来没有获得超过 5 亿的票房。 (我就不怕得罪人了:《流浪地球》的热映就是在打“流量思维”的脸。) 问题在于,既然“流量思维”已经被打过这么多次脸了,为什么还没有销声匿迹?因为,“流量思维”的信奉者有一种“现实扭曲力场”,能够把一切话题都绕到“流量”上来。无论你怎么强调创意、产品、运营的重要性,无论你怎么详尽地进行案例分析,他们都能千方百计地套用“流量”一词,就像高中文科综合考试的论述题一样。 就拿《流浪地球》举例吧。他们会说:“这部电影有吴京,吴京就是最大的流量明星!第一出品方和发行方是中影,所以自带流量!线上发行方是淘票票,还能获得阿里系的流量!原著作者是刘慈欣,刘慈欣也是流量担当!” 别笑,我确实听过有人这么正儿八经的分析。我就不发表评论了,但是如果吴京、刘慈欣听到自己被冠以“流量明星”“流量担当”的称号,肯定会心想:我有一句MMP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再拿B站举例吧。他们会说:“B站的老大(陈睿)是著名天使投资人,有的是钱!先发优势也够明显,因为只有A站比它早。最重要的是,抱住了Fate/Grand Order这个流量担当,而且很赚钱,运气好啊!” 每当听到上面这种正儿八经的胡说八道,我就想游说B站,干脆把FGO这个游戏交给他们去运营三天,看看他们能用这个“流量担当”赚到什么钱。当然广大玩家是不会答应的,因为他们运营三天肯定会废了这个IP。 让我来说说自己的思路吧。任何互联网公司都可以用“三角形框架”去分析:流量、产品、运营。优秀的公司必须在三个方面都达到及格线;伟大的公司必须在三个方面都表现优异,并至少在一个方面具备“杀手锏”。这个框架用在消费品公司身上,也有些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