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集成电路。” 2006 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光裕,在文物市场意外发现一批战国简。 这批竹简惨遭盗掘,出土的地址、时间已无处可考。古董商为方便贩卖,提供了 8 支样简图片。 作为中国古文字学大家,张光裕看完样简,不动声色,心中却掀起轩然大波。 他预感到:这很可能是一批真品。 为印证所想,张光裕找到了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 凭借样图中虫鸟般的字迹,李学勤初步判断,这是一批楚国竹简。样简中“晋文侯仇杀惠王于虢”的“仇”(qiu)字,字形独特,记载极少。籍此判断,这很有可能是一批珍宝。 2008 年 6 月,清华大学领导得知李学勤的判断后,决定派出专家团赶赴香港,辨明真伪,见机买简。 但在香港这个龙蛇混杂的市场,谁也没有绝对把握。 内地文物贩子中,有一种人专门从事竹简造假。他们通晓古文献、古文字,擅长刻意做旧,甚至将真假竹简混杂,再偷运香港贩卖。港台、日本的文物藏家和中国内地的大学、博物馆,都有在香港“捡漏”后大呼上当的经历。 实际上,这种假文物,有时会在样品中放出“诱饵”,干的就是“骗专家”的勾当。专家们即便亲见实物,但不经过精密仪器的测定,不可能100%断言真假。 更何况,清华不是唯一的买家,海外亦有藏家对此虎视眈眈。 一时间,清华陷入两难境地。万一买到假简,谁能承担这样的现实责任?但如果确实是一批真简,国宝从此流失海外万劫不复,谁又能承担这样的历史责任? 左右为难之际,一位神秘的清华人自掏腰包,拍下竹简,并留下一句暖心的话:“竹简是真的,就捐给母校;竹简是假的,就由我自己承担。” 2008 年 7 月,竹简安然运进清华,李学勤教授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之后,经过清洗、杀菌等抢救性保护,清理出 2388 枚竹简。清华又将北大、复旦、国家文物局、上海博物馆等十多位权威专家请来,并由北京大学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展开碳 14 年代测定,结果显示:竹简年代在公元前 305 年± 30 年之间,属战国中晚期。 专家组一致认定,这批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两位专家组组长北大教授李伯谦、复旦教授裘锡圭,更毫不吝惜溢美之词:“从重要意义上讲,其价值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这批“司马迁也没有看过”的国宝,由此得名“清华简”。 如今 11 年过去,清华简中的新发现,早就令史学界震撼不已。 比如,清华简一举证实了古文《尚书》是伪书,破解了一桩争论千年的谜案。 还有周幽王为逗妃子褒姒“千金一笑”的“烽火戏诸侯”,也被清华简证明不靠谱。 而秦始皇的先祖嬴氏,其来源是千古之谜,清华简却记载得清楚:嬴氏出自山东,武王伐纣时,助纣王、反武王,结果被迫西迁甘肃,去守边疆、防戎人。但凭借自强不息的斗志,嬴氏一族建立强秦,最终一统天下。 从这个角度看,秦始皇竟然是山东人的后代。 这些令人震惊的大发现,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史。李学勤教授甚至激动表示:清华简一天之内不能看太多,否则心脏会受不了。 而那位顶着风险果敢出手的神秘买简人,正是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 2008 年,赵伟国为“清华简”慷慨解囊时,紫光正陷在亏损泥潭里。 彼时,紫光的输入法已成年代记忆;古汉集团的入主,让紫光一度靠卖“古汉养生精”这种保健品过活;“清华简”被捧进清华时,紫光卖扫描仪已经入不敷出,到了要靠卖股票掩饰亏损的地步。 2009 年,清华开启混合所有制改革,诚心把赵伟国请回来,收拾紫光这个“烂摊子”。 对赵伟国来说,只要是清华的事,义不容辞。 1985 年,少年赵伟国考入清华电子系,轰动了新疆塔城沙湾县。清华,从此成为他生命中的深刻烙印。 大三时,一本讲述苹果和惠普创业故事的《硅谷热》,激发了赵伟国最初的创业梦想;读研时,在紫光干兼职的经历,让他明确了自己的“企业人生”之路;毕业后,他分配到紫光,担当事业部副总经理的重任。之后,他一度辗转于清华同方。即便下海创业,他创办的“健坤集团”,名称亦与清华校训同根同源。(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待到赵伟国创业成功,再回归紫光,一切顺理成章。 但改革从来不容易,整整 4 年,赵伟国一边忙着整顿内部问题,一边苦苦思索紫光究竟要向何处去。 长久以来,赵伟国心中一直有个“芯片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