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上述都是一些拥有自己原创品牌的网红们的例子,和其他品牌的合作方面,YouTube也为网红和品牌商提供了对接服务FameBit。FameBit于 2016 年 10 月被YouTube收购,它最初的诞生就是为了帮助中小型网红和品牌相互找到适合的合作机会。 品牌商(多数是小公司)会在FameBit上对一些网红发出邀约,并附加一份提议,内容包括出价和对方适合做这一广告的原因,觉得合适的网红则可以直接回应邀约(这也是FameBit和其他平台不同的一点,可以让品牌商和用户跨过MCN等机构实现直接沟通)。同时FameBit也会为这些网红提供数据分析工具。 在一些品牌商眼中,中小型网红可能比像PewDiePie这样的超级网红宣传效果还要好。套用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词KOC(Key Opinion Customer,素人博主),这群网红也许没有大众知名度,但却有着一批忠实粉丝。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多情况下一个博主的可信赖程度远比名气重要。 正如一位营销专家所说,“如果一名网红被看作是特定领域的专家,粉丝也会更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 YouTube的选择作为很多网红带货主阵地的YouTube,最初在帮助和服务YouTuber们带货的问题上表现得还很谨慎。 2018 年对于YouTube来说是一个转折,至少在经历一系列危机之后,它对平台上的个体创作者们不再像以前那么“抠门”了。 先把时间拨回 2017 年,这年 5 月,YouTube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投入巨资制作电影电视剧内容(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成效一般)。这意味着YouTube有意限制平台上的UGC内容,转而计划效仿Netflix,把自己的重心和精力往专业化内容转移。YouTube的这一决定也被认为是自其诞生以来的一项重大转型。 做出这个决定的背景是,随着平台用户的不断增加,YouTube已经越来越无力把控平台内容,尤其无法及时对内容进行审核过滤。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 2017 年 1 月,PewDiePie因上传了一个评论自由工作者中介网站Fiverr所提供服务的视频,被《华尔街日报》评论为“纳粹的同情者”,Vox Media也指责PewDiePie与白人至上主义者有联系。 尽管PewDiePie多次向外界澄清自己不支持任何形式的仇恨言论,并对视频中的冒犯性玩笑感到抱歉,但这一事件还是把YouTube和平台创作者们推到了风口浪尖。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欧美许多知名企业公开宣布拒绝与YouTube的广告合作,因为自己的广告出现在了极端主义者的视频中,不仅损害了自身形象,还给极端组织提供了资金。迪士尼公司旗下的Maker Studios也中断了与PewDiePie的合作关系。 这足以被计入当年的年度互联网事件。 失去大量广告合作机会对YouTube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这直接导致了平台广告预算大幅下降,不少YouTuber的广告分成收入也因此大幅下滑。 直到YouTube宣布进军专业影视内容,在同时失去广告收入和平台支持的双重打击下,YouTuber们和平台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不可调和。 2018 年 3 月,一直居于YouTube订阅数榜首的PewDiePie正式被印度影音公司“T-Series”超越。这被PewDiePie和支持他的粉丝认为是YouTube向资本和大公司卑躬屈膝的表现,粉丝们随即开始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是在纽约时代广场屏幕刊登广告,让PewDiePie在YouTube订阅数排行榜上维持排名第一的状态。 以PewDiePie为代表的YouTuber们对YouTube的愤怒之处在于,YouTube作为一家平台,在收入分成、版权以及内容审核方面均不透明,它甚至以损害这个平台最为宝贵的财富——创作者和忠诚用户们的权益为代价,去讨好大公司。有人失望地评价说,“PewDiePie是YouTube本应该成为的样子,T-Series则是YouTube现在变成的样子。” 与此同时,注意到YouTube危机的竞争对手也开始试图通过功能和服务的改进,从YouTube挖走大量的创作者。比如Instagram就适时高调推出了类似于抖音的独立视频App“IGTV”,不同于抖音的是,IGTV还给了一些头部创作者上传最长 60 分钟视频的特权,有明显和YouTube竞争的意味。 正是迫于平台创作者和竞争对手的压力,YouTube才开始转变决策,并在宣布制作影视专业内容一年后,于 2018 年年中推出了几项利于平台创作者们的重大更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