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0 到 1 和从 1 到 100 需要的组织架构和人才配置是不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原来岗位上的人必须短时间内进化成为最新人才,才能适应下一阶段的作战难度和强度。 而“战略往往是打出来的,不是描绘出来的”,这就需要更多能上前线的将军或者特种兵。 但现状是,“以前 20 人几天内就能上线的功能,现在 200 人完成不了。” 尤其,当有新的机会出来时,趣头条高层理想中的人才应该具备直接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住机会,而不是指指点点,错失良机。 但显然,不是每个员工都具备这一能力。 公司快速生长时,需要与业务同步扩张的团队提供支撑,人才密度并非首要矛盾。但当公司达到一定体量,需要新的加速度时,人才密度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一位创业者曾这么感慨,公司小的时候无非是生意做大做小,公司一旦壮大到一定规模,一出问题都事关生死。 对于一家成立仅 3 年的公司来说,趣头条不过是个少年。 但 3 年,却是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想走得更远,趣头条不能犯错。 负面传闻集中出来的时候,高管层面不太在意外界看法,他们最在乎的是内部员工怎么想,担心的是内部员工如果受到影响“不继续奋斗了,浪费大好时光。”再就是外部优秀人才会不会因为流言不再选择趣头条。毕竟,趣头条的人才是跟抖音、快手、拼多多、小红书殊死拼杀的,得来不易。 至于对人才的调整,趣头条背后其实是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当人员在公司高速发展阶段不能胜任时,趣头条先会找他谈话沟通,给机会调整,帮助提高,第二次谈话还没有改变就亮出黄牌,第三次还没有变化就是红牌。 但红牌不意味着罚下,趣头条会给这些人员提供转岗机制。对于中高管来说,转岗之后的管理权限会“变小”,以前可能是负责百人以上的大团队,那么调整后可能只管几十人的业务。 像“阿里早期那样”,这是个双向选择,好聚好散。只不过这种调整对于普通员工给的周期长一些,对于核心层中高管,调整的时间一般是1- 2 个月,频率要快一些。 趣头条不能慢下来,它更不能容忍拥堵,“最核心的通道要让给年轻人。” 趣头条内部反复强调,有能力的一线员工要能被快速发现,要把通道让出来给他们去历练,要破格提拔,要让他们快速成长,这样公司的人员才能正循环。 最直接的示例是,在趣头条内部孵化出来的米读,半年时间,几十人团队, 800 万DAU,负责人Spike直接从总监提拔为副总裁。完成了从 0 到 1 的攻坚任务后,Spike又马不停蹄的奔赴下一个战场——短视频创新业务孵化。 对组织架构变革更加直接的是激励机制。在首席人力资源官刘先锋看来,管理的一个核心是激励,另一个是文化。关于激励,分物质和精神层面 2 种:物质激励分好几个等级,绩效评定为最高的S级,可以拿 10 个月奖金,另外还有趣头条额外设立的 500 万元CEO奖。精神层面,最直接的就是晋升。 表面看是从 0 到 100 的业务形式转变,往深层次剖析,像趣头条这样的快公司其实正在经历和变革的是对于旧系统、旧程序、旧权力架构的颠覆。 3、趣头条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 就像蒸汽时代的设备配置没办法在高铁时代畅行,趣头条需要通过进化创新寻找新动力。 而这种变革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不只是趣头条一家会经历。在后工业时代,智力密集型生产线正在替代劳力密集型流水线,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点燃全体员工的激情,这样的企业随时就会被时代淘汰。 在新的组织架构和协作方式里,趣头条对于人才密度的要求更高,对于人才强度的要求也较为明确。 趣头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的反面其实是:在新的互联网生态里,什么样的人才会始终被组织需要,如何才能避免被优化。 通过第一弯道后,趣头条将需要的人才分为三类:know how型人才,高潜型人才,普通员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