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创业想法,公司可能会派你去一所大学或者研究所兼任职位,看看这个领域的前沿发展是怎样的,同时大学老师、研究所研究员一般也会在一些公司里兼职。 公司的利益诉求、你的创业想法、市场的需求导向,揉在一起,共同牵引着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方向。 真正好的内部创业,一点也不“内部”,而是主动融入一个创新生态。诸如腾讯、华为这些国内大公司,非常了解什么才是高效靠谱的内部创业。 比如, 1998 年华为销售收入只有 50 亿- 60 亿人民币,华为就敢拿出 10 个亿来筹建华为大学,培训公司人才。华为对研发的高强度投入是众所周知的,按照欧盟的一份报告,华为 2018 年的研发投入超过 113 亿欧元,全球名列第五。在流程建设和管理上,从 1998 年到 2008 年,华为跟IBM合作,光是直接咨询费用就投入了超过 20 亿。通过咨询合作,华为建立起了市场、研发、供应链、财务、人力资源、信息化等各方面的体系。 创业,一定是做未来的生意,但是,背后一定要有成熟的生态体系作为支撑。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精心规划的结果。未来的生意再怎么不确定,也一定是体系叠加式的成功。 02 内部创业,就是演好一部《007》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不用怀疑,创业公司的平均寿命大概 2 年左右,投资机构往往是看上了 10 家公司,其中 9 家两年之内必成为尸体。 那么,内部创业是不是可以增加创业的成功率呢? 《 21 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说过:每一次创业,就是上演一场荒诞剧。 你看《007》系列电影,几乎都是一个套路: 1)电影在一开始,就进入特别激烈的冲突中: 007 身手矫健,打入敌人内部,眼看要完成任务了,突然灯亮了,周围站满了敌方的保安人员,用冲锋枪对着他。 2)荒诞的现实才刚刚开始, 007 费尽心机、戳破脑洞绕开了一个一个陷阱,又顺利掉进一个更大的陷阱中。 3)一系列成功的破局之后, 007 已经是神一样的男人,可是还是发现:自己陷入一场永远赢不了的棋局之中,神一样的男人也会面临绝望。 4)突然,一次奇遇, 007 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意外盘活了一场死局,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使命。 007 这些冒险,破局之后又掉进陷阱,破局之后再掉进陷阱,逃过一个一个陷阱,还是陷入一场无胜算的死局。最后还是靠一场奇遇,赢得终局。这也是真实的创业。 看看 007 这些惊险经历,想想现实中的创业过程,不知一般的创业者可以扛过几轮? 所以,真实的内部创业,绝对不是员工发掘项目、公司提供各种支持这么简单。 这里,我想提供一个内部创业 4 大生存策略: 1、培育连续创业者 国内的创业圈流传一个说法——投资人更青睐那些连续创业者。 如果你之前创业失败过,已经踩过无数的坑,再次创业时,就会清楚远、近、深、浅,哪些直路看起来是弯路、哪些弯路看起来是直路,不再重蹈覆辙。另外,连续创业者在花钱方面也更有经验,财务风险低。 其实,美国大多数创业者都处于 40 岁- 50 岁这个年龄段,他们要么在谷歌、微软、高通等大公司里呆过,要么在大学、科研机构里积累了很多专利。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指望创业一两次就能成功,而是注重保存实力、不断积累资源和人脉,希望在连续创业中获得一两次成功。 所以,内部创业最重要不是成功率,是续航力。 2、CEO要保持lay back姿势 搜狐总能走出一批独当一面的战将,包括龚宇、古永锵、李善友、陈一舟、王小川等等。 在面对内部创业的项目、团队时,张朝阳有三个原则: 1)具体的财务指标、销售还有日常竞争、战术层面,是不太管的。但要管的,一个是产品的竞争力,另外一个是营销。 2)一旦介入,就是要实现超越,让天下人都知道公司在做一件事。 3)只要觉得需要重大变革,或一个产品可以整合公司其他部门的力量实现突破,就积极介入。 总的来说,面对内部创业,CEO的姿势是lay back,更多是观察形势,看着它的自然生长。 3、叠加式的进步,要比创业本身更加重要 什么是叠加式的进步?比如你今天有 1 块钱,明天有 2 块钱,后天有 4 块钱,再后天有 8 块钱……这么挣下去就是可叠加的。如果你每天都只挣 1 块钱,就只是简单的递增了。 叠加式的进步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能获得超级工具,重新定义一场战争。 比如,IBM经过多年叠加式的知识和技术积累,研发了一套基于认知技术的学习工具,叫沃森,学习这些医学知识,只要17 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