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乐退族的主营业务之一,线上课程+线下服务,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付费。线上内容更像是服务的辅助手段,也是老年生意非常必要的模式。 年轮学堂也是如此,线下课堂提供体验,线上课程可以多次重听,一份课程 128 元,也可以购买 388 元全包含的年费会员(从小程序和安卓版购买的价格分别为 99 元和 365 元),课程涉及防骗、微信使用、隔代教育、手机摄影、声乐、唐诗等。 “老人上年纪后记忆力退化,但想要好好学的人依然有学习需求,虽然老师可以不厌其烦解答问题,但这会对老人的自尊心造成很大伤害”,潘丹青解释道,“双师课堂(指线上名师负责内容标准化,线下辅导老师负责难点解读、作业和互动)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一个典型特点是,面向老年人的知识服务,技巧性较少,趣味性更多,注重实用或艺术性。一类是数字产品使用技巧,比如微信、淘宝、拼多多的使用,以及手机摄影等,另一类则艺术类课程。退休赋闲后,老年人有更多精力,也开始真正以兴趣驱动审视自己的爱好。 在上海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页面,我们看到书画、文艺、钢琴、声乐等,声乐和舞蹈,在各地通常都是容易“秒光”的热门专业。年轮学堂找来蒋大为录制声乐课,满足热爱声乐的老年用户;美学课则针对中老年阿姨日渐增长的穿搭、拍摄需求量身定做,教她们如何打扮自己,上手体验自己戴围巾,试穿老师提供的衣服。 上海老年大学课程设置 年轮学堂、乐退族和老年大学最大的差异,是在设置教学服务的基础上提供真实的展示舞台,前者有诸如朗诵、声乐等比赛,后者有中老年时装周,老年学生们重新找回课堂体验。 如果说受教育是人生的第一阶段——输入,工作是第二阶段——输出,那么,退休之后就是人生第三阶段——既不输入也不输出,此时,真实的展示空间和学习场所就是弥补他们对输入和输出的需求。 潘丹青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价值感,年轻人可以在工作、家庭中得到自我价值实现,但退休赋闲后,被需要感锐减,那么,物理意义上的真实舞台,就成了老年人实现价值的舞台。 边长勇则认为,这些展示,都是老年人在强调“我还行”。 “北京大妈”阮雅青很感恩可以受到观众认可,“我承受不起人家的问候,要不是这个节目,你不就是大街上老太婆吗,谁搭理你,指不定还笑话你”。 所以,《明星吐槽高铁外放老人,获大妈支持》《没有自我意愿的离去,何尝不是一种更悲哀?》《是什么造成了独生子女父母心中无尽的酸楚和无奈?》等话题都获得极高关注度,他们介意被当做没有话语权的老年人,更需要有人说出自己的心声。 乐退族的另一条业务线,也是主营业务,是线下旅游。他们不主打高端,反而转攻展示和细分。 比如第一年去北戴河,主题是忆苦难生活,因为“这代人很不容易,上山下乡、没学上、住平房”,回顾往昔生活的主题游让老人深受感动,“他们感觉被看见了”。 这篇回顾总结文章在老年群体朋友圈广泛刷屏。类似的爆款文章,往往聚焦于这一代人的特点,比如《50~ 60 岁左右的乐退族——是中国最后一代有理想、敢担当、能支撑中国的人!》获得1. 7 万赞,《空巢老人调查: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太现实了...》获得1. 4 万赞。 对于老年人来说,被看到是一个迫切的需求。 老年人怎么看内容: 爱转发、忠诚度高、信任熟人推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