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就有留意:运营新人在询问运营工作的困惑时,经常会就表层问题就行提问,比如:“哪些渠道用户质量好”、“哪些活动有效”、“怎么吸粉”…… 这让我感到十分忧虑,这些问题反映了一种“门外汉”的状态,尚未具备独立思考运营、开展工作的认知程度。 这像极了一个学游泳的人问教练:为何我模仿那些游泳队的动作,在水里拼命摆动手脚,却总是往下沉——因为游泳的基础是“换气”,而一个职业真正专业之处,往往是表面看不到的,运营亦然。 这反馈了大部分运营从业者的三大群体性困惑: 不理解运营的本质,为表象迷惑;(比如内容引流就是去各种群转发文章、各内容平台贴牛皮鲜) 不具备独立开展运营工作的思路;(比如领导没安排事项不知道做什么、策划推文不知如何选题,运营策略不知怎么评估好坏) 困惑于如何选择运营深造的方向;(让做啥做啥,感觉一直重复琐务没有提升) 于是,上述三大类问题成就了本文。既然本文主题叫「入门」,那么就有必要事先知会诸位,通过本文能达到的运营水平,使各位获得三项技能: 了解互联网商业模式,这是读懂运营本质的基础 具备独立开展运营工作的思路 不多不少,作为「入门」,李少加认为达到这三大目标即可。有了本文的基础,至少没有人带的情况,也能自行摸索运营策略以及后续的自我精进之路。 一、互联网商业模式简述 互联网运营岗位的诞生,依赖于“互联网商业”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 以免费服务吸引用户,进而通过广告、增值服务、电商、游戏虚拟道具、付费会员等方式获取盈利。 换句话说,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用户”,两者共同构成了商业价值基础。 没有用户,互联网公司就一文不值,无论产品多么卓越。反之,用户越多、质量越高、产品对用户的影响力(魅力)越大,通常商业价值也就越大。 用户数、用户质量、影响力,三大要素共同构成了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基础。需要强调的是,商业价值取决于三者的短板:
比如,对于众多在微信平台红利期成长起来、粉丝数百万的“流量号” ,其内容大都“短平快”,这就是为何其商业价值远不如同样几百万粉丝的「罗辑思维」等颇具魅力的自媒体产品。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用户质量、产品对用户的影响力均远低于后者。 遗憾的是,不少互联网企业及部分投资机构似乎尚未意识到。 所以诸如:“用户越多、离用户越近的公司价值越大……”这种说法是片面不准确的。 总之,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出,运营岗的核心要务就是把上图中的三根柱子:用户数、用户质量、产品对其影响力,不偏不倚的做上去。 二、运营通识:本质、运作、基本概念 当然,你说,运营最显著的工作不就是拉新、促活吗? 没错,“拉新、促活”确实概括了运营的工作表象,但仅理解到这个层面,运营依然是雾里看花,实际工作执行时,很容易迷失方向。 故而,李少加认为,一个好的运营的定义,应至少能够达到指导我们工作的程度: 运营是以特定产品为对象,以企业阶段性发展要求为导向,通过对运营资源(人、财、渠道)的优化配置、实施,持续提升用户与产品的关联度。 *关联度可以简单理解为用户与产品的亲密程度 恩,上述这句话是否理解起来很抽象?没关系,我们先看一个典型的运营工作场景,就能明白了: 运动APP刚兴起时,小美负责一款运动APP的运营工作。 此APP是一款为用户提供运动记录(轨迹、里程、配速)的产品。作为一个纯粹的工具型产品,使用频率不算高,竞争门槛低。于是该产品的第二版本发布时重点推出了“运动社交”(类似朋友圈)的功能,小美运营的重心则是让用户将社交模块用起来。 新功能发布一段时间后,使用“社交朋友圈”的用户寥寥无几。小美纳闷了,明明看见不少用户宁愿截跑步记录的图发微信朋友圈,却不愿在APP上发。 小美找到一些种子用户沟通了下,获得的反馈是:朋友圈有人点赞。于是小美与产品经理沟通了下,计划在下个改进版使“用户运动后自动将跑步记录上传至自己运动圈”,然后小美每天操控着上百个马甲账号不断地给用户点赞、评论,这么折腾几天,从后台数据来看,用户依然没养成发运动圈的习惯,社区氛围根本没有形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