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创始人徐沪生在把粉丝做到1000万以后,他的渠道发生了新跃迁。 2016年8月,一条旗下APP“一条生活馆”上线。作为移动电商平台,它主打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一条还与“停机坪”等自媒体合作,请后者帮它卖东西。 合作模式简单明了:利润分成。一条拿走20%,电商文案由一条直接给对方,合作的自媒体只需拿出微信公众号后面几条的位置来。“停机坪你没听说过吧,有90%的空姐空少都看它。”徐沪生说。 这个中年男人戴一副圆边眼镜,说话时语速飞快,目光直视你。他手里夹一根烟,聊得尽兴时会突然站起来。 2015年年底,徐沪生曾在公开场合说过“不做电商”。彼时,一条已有600多万粉丝,他总觉得一条有能力做比卖东西更加“不掉价”的事儿。他的团队已采访和拍摄了上百名设计师,他想输出设计的力量,改造酒店、民宿等,推动有消费能力的人生活美学的升级。 酒店已开始装修,后来想想还是注销吧。高档酒店人们到达率太低,就算在里面开个生活方式线下馆,所有美物都可变卖,一天又能赚多少。想明白这点后,徐沪生开始试水电商。粉丝给了他底气,“那些喜欢看我东西的人也会想买我的东西。” 上线一年多,如今一条生活馆营收大约是广告收入的10倍。一条整体上也实现了盈利。2017年9月,它宣布完成4000多万美元C轮融资,由宽带资本、鸥翎投资领投,多家基金及老股东跟投,估值达到3.5亿美金。传统媒体人出身的徐沪生已不回避谈商业化和规模化。 一条发展速度之快超出徐沪生的预想,他认为商业决策和运作机制是件复杂的事,对时机的把握也有很多运气的成分。“创业最难的,就是在做重大决策时选择相信自己还是把自己归零。有时要坚持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有时却要自己否定自己,重新摸索市场规律,学习别人的经验。”徐沪生说。 中产崛起 一条在上海巨鹿路一幢年代久远的大厦里办公。此处距离市中心南京路只有3公里多,闹中取静。创业时为了找办公室,徐沪生和团队骑自行车找了十几个地方,发现这里租金便宜,地方又好。“做生意就是这样,每一个环节都愿意去花时间想想怎样省下一大笔钱,整体上才能盈利。” 为了让广告客户来参观时不至于显得太没品质,徐沪生花了七八千块钱,从一名设计师那儿打对折购置了一张古色古香的长桌。“我一向不搞花样,这张桌子如果不是打折卖给我我也不会买。”他说。 如果没有非本人出面不可的事,工作时间徐沪生一般待在办公室。他不喜欢出门会客或者谈生意,而是先做好自己,等生意主动找上门来。一条已与1200多家独立设计师等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对一条来说,它与供应商谈合作没有太高的门槛,如果有,那就看徐沪生是否看得上。 徐沪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传统媒体工作。30岁那年,徐沪生创办了《上海壹周》,该杂志曾是上海小资的标配;五年后他又创办了《外滩画报》。 徐沪生本人要比他创办的两本杂志没名气得多,他不爱交际,各种会议活动他能躲就躲,找人替他去。他在办公室每天抽出两小时读书,回家后继续读书至凌晨两点,这个习惯他坚持了多年。 他还喜欢写诗。2015年徐沪生用笔名出版了一本诗集《一个青年的肖像》,收录了他过去十年创作的近百首诗。“写诗可以让生活增添深度,也减少虚荣心和不必要的应酬。”他说。 看上去高冷,但绝不孤芳自赏。不论是做媒体还是做生意,徐沪生在意的是商业逻辑。比如《外滩画报》是面向中产阶级打造有品质生活的媒体,“中国有那么多人口,中产阶级正在日益形成,而且绝对数量庞大,通过优质内容抓住了这群人,广告商就会来找你。” 他对中产阶级的消费品位有自己的认识。他们不会通过洗衣机、电视机来定义自己,却会拿一把设计款的椅子、一盒上好的茶叶与他人交流。前一阵儿,到海外“买买买”的中国游客不仅带回四五千元的电饭煲,还蜂拥去日本买马桶盖。 中产阶级数量到底有多大?“马云不是说了吗,未来10到20年内,中国将有5亿中产阶级。”徐沪生说。 短视频创业 2014年2月底,徐沪生离开《外滩画报》创业,创业方向是短视频。以他的经验,一张拍得精美的高清大图离开纸媒很难体现其价值,而短视频可以,“只需要你每天给我三到五分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