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垂直类内容产品真正难的是:让平台授予的title获得行业价值认可度。这一点非常关键,也非常难办到。如果平台提供的title可以在社交、招聘、创业中有更大的影响力,那么,平台一定会吸引更多的高级产品进行思考输出——因为平时的工作本身也是需要复盘总结的,转化成文字,比单纯的思考效果更好;而这种title的专业度和美誉度就需要平台长期积累。 现在来看,平台提供的招聘服务普遍适合初级产品,这其实不利于高级产品经理的内容输出。而笔者面试中,很多企业面试官的观点是:有正事的产品都忙死了,哪有时间写文章? 笔者认为知识和经验的分享本身就是一次深度的内化反思过程,而这种认知需要平台持续通过大量的线下活动和课程分享去传播,影响更多的公司承认这种知识和内容分享的价值,进而为平台的优质创作塑造行业价值。 笔者已经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也上了前台推荐作家榜,不知道下一步需要追求什么,笔者将在后面的创作者成长体系中再做深度分析。 (4)创作者成长体系构建思考 最初的内容创作者可能因为好奇或凑热闹使用了平台,完成第一次内容创造,后续如何刺激创作者持续保持创作激情,创作的内容持续完善,这是所有平台面临的问题,所以内容类产品后台就需要一套帮助内容创作者成长的系统,帮助内容创作者构建目标,解决困难,度过迷茫期。笔者在这些平台的使用过程中看到了不同的策略,这里笔者做一些简单的优劣对比分析。总结下来,感觉UC大鱼号的用户成长体系最为完善,头条号的成长体系是最简洁易懂的。 垂直类内容产品机制过于简单,一个专栏作家的title搞定了(过于单一不是好事,后面会脑洞一下垂直类内容产品的成长体系),而平台类内容产品则复杂的多,创作者属性更加多元和复杂。百家号,UC大鱼号,大风号,头条号都做了账号权益划分,在分析权益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创作者的本质诉求——希望更多人看到精心编辑的内容。 也就是说,让内容在尽可能多的用户面前曝光;也就是内容阅读量增加,阅读量越大可以帮助创作者赚到更多的钱,而与阅读量直接相关的就是内容的推荐量,创作者可以得出这样的等式: 推荐量=平台内容优劣评估=赚更多钱的可能=更多阅读量的可能 所以,推荐量成为了平台驱动用户的第一神器。百家号中竟然没有推荐的量化反馈,笔者十分费解,百家号仅通过权益和活动引导创作者行为至少对初级创作者不是很友好。大风号的推荐量太过惨淡,阅读量都是0,导致笔者直接放弃这个平台,而且各种非人性的关键词限制也是莫名其妙,下图为头条号和大风号的对比,真是对大风号的推荐策略无语。
再来看几家平台的权益设计: UC大鱼号:分为基础权益,进阶权益,创收权益三类,共21个权益。不同权益对应不同功能,而权益与信用分,活跃度,大鱼星级,原创标签相关。 头条号:9个权益,1个创作实验权益。权益与头条指数,粉丝数,原创权限相关。 大风号:6个权益,与创作者等级挂钩,创作者等级与积分挂钩,但是积分设计规则极不合理。 百家号:12个权益,与注册时间,百家指数,粉丝数量,原创标签相关。 可见大鱼号做的最细致完善,而从体验上来说,头条号的体验做的更加简单直接,权益展示一目了然,但是用户成长性引导不足,可考虑参考UC大鱼号。 大风号的节分等级虽然简单直观,但是其积分规则主要强调发文数量,因为没有指数设计,所以都用阅读量,评论量,转发量作为指标,进行积分统计,如下图所示。但是其推荐数量极低,对于初创者极不友好,极大挫伤创作者内容创作热情,最终很容易导致创作者连复制黏贴都懒得做。
百家号的权益展示相对混乱,如下图所示,权益获取说明混乱,权益名称并不能一秒了然的让用户理解其内涵,阿拉丁和自荐不容易理解,点击详情是大篇幅的文字,而且权益页面不能直观的获取权益与阅读量的对应关系。所以,创作者获取权益的动力不足,同时因为没有推荐量这个指标,创作者只知道自己内容阅读量少,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做才能增加阅读量,久而久之,将导致创作者连复制黏贴都懒得操作。
头条号的展示简单直接,一目了然。如下图所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