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其权益梯度设计不合理,很多权益直接是2000粉丝作为底线,这就让刷粉丝量成为了创作的刚需,也有大量平台在做着这样的刷量服务。如果可以将权益进行梯度设计,也就是逐步引导创作者从试运营,到正式运营,到原创标签,到各种功能,以梯度形式的指数,粉丝作为设计基础,这样一步步引导,必将有助于引导创作者逐步成长,而不会激进的冒险刷粉丝量了;而且,权限说明是否可以简单体现权益与推荐或增收相关的悬停提示图标,效果可能会更加直接有效。 UC大鱼号的成长体系做的最为完善,同时在创作者增收上做了更多的尝试,通过大鱼任务打通内容创作者与阿里商家的连接,通过大鱼计划完成独家首发优质内容的绑定,创作者成长体系等级化,相比于指数更加直观,共分为六级,从试运营到五星等级,星级评定需要关联大鱼指数,而不同权益关联星级评定,比指数更加直观。当星级作为一个综合考核指标,那么创作者等级和权益非常类似于游戏中的用户等级和技能,而权益获取的额外条件可以理解为支线任务技能,大鱼号当下的权益展示结构不够直观,对于创作者驱动性不强。
基础权益+进阶权益+创收权益 p.s. 基于活动的内容创作者驱动 我们可以看到各家平台为了笼络创作者,设计了大量的活动,百家号的百+计划,千寻奖,头条号的金秒奖和各种专项内容创作活动,简书的内容主题装作活动,UC大鱼号的大鱼任务和大鱼计划,同时也设计了大量内容创作引导活动,这些平台为激励奖励动辄10几亿人民币,通过活动极大推动创作者热情,补贴和活动的本质是可以影响用户行为,让其产生习惯,不知道这一轮内容创业风口过后,没有活动刺激最终会沉淀下什么?是否从功能设计引导创作者养成登录习惯,制造存量,长期锁定创作者行为。 p.s. 垂直类内容产品创作者成长体系脑洞 笔者尝试脑洞一下游戏化创作者成长体系,也希望大家可以从创作者激励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优化意见。单纯的数值量化反馈(阅读量,评论量,收藏量,转发量等)不如指数(头条指数,大鱼指数,百家指数等)反馈效果好,因为指数实际上是基于内容的综合权重评估,规则制定和调整在平台方掌控,是一套半透明的评估机制,所以通过内容原创度、内容质量度、用户关注度、创作活跃度、内容垂直度综合打分作为创作者综合评定更加合理可控,而创作者等级相比于指数更加直观,从等级晋升来说,创作者需要一步步成长上去,首页设计如下图所示:
建议将权益与用户等级结合,将权益包装成等级技能,解锁等级技能需要完成其他任务,完成后可以带来好处是什么,引导用户逐步升级。每个等级可以为创作者设计不同的名称,头像边框也可以组相应设计,体现创作者等级差异。 大家还有哪些诉求,希望留言中与我交流,相信各种内容服务平台的产品经理会看到我们的反馈,持续优化创作者操作后台。 ps:作者跳槽准备中,求内推,求内推,求内推~ #专栏作家# 田宇洲(微信公众号:言之有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管理硕士,北京电信4年产品经理,负责B2B电商平台的前后端产品设计,擅长游戏化产品设计,挖掘用户画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