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中关村,半部改革史。 1 40 年过去,回顾中关村传奇,依然要从陈春先说起。 1978 年,中国物理代表团访问美国,走下飞机悬梯的人当中,就包括中科院物理所核聚变专家陈春先。这一年,他刚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斩获一等奖,并和陈景润等人一道被破格提拔为中国最年轻的正研究员。 人生和国运如果有四季,这都称得上是“春天”。 图片来源图虫,已授权站长之家使用 当年,美国在国人眼里还是“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帝国主义。但沿着波士顿 128 公路、旧金山硅谷转下来,陈春先却看到数千家由教授、大学生、工程师创立的公司,以及由它们构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一位美国教授,仅靠一家 20 人的永磁体小公司,就能为NASA和全球核实验室供货。科技与商业的高度协同,竟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生产力。陈春先深刻认识到——这正是美国经济科技强大的终极奥秘。 60 年代,中美研制第一台激光器的“时差”仅有半年; 20 年后,美国已拥有强大的激光工业,中国的科研成果还躺在实验室里。 联想起这些差距,陈春先的心隐隐作痛,脑海中浮现出了“中关村”。 当年,北京海淀区聚集着中国最顶尖的 30 多所高校、 130 多家科研院所,人才密集度不逊于硅谷。 1980 年,陈春先在向中科院、北京科协的听众讲述“访美报告”时,振聋发聩地表示“只要转变观念,我们也能做到”,并豪气冲天地宣布:要创办一家“硅谷公司”。 “文革”结束仅 3 年,陈春先敢说这样的话,有人觉得他疯了。 陈春先则比这些人想象的更疯狂:他定下一个“二不四自”的原则: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在后来成为无数中关村公司效仿的样板,但在当时,别说中科院,就是全中国都没这个先例。陈春先开公司的报告打到物理所,却石沉大海。 好在,很快来了一个叫赵绮秋的关键人。 作为北京科协咨询部负责人,赵绮秋在“访美报告”现场就被陈春先圈粉。她清楚知道,这个“公司”开不成,但可以利用陈春先等离子体学会副理事长的身份,先搞个“服务部”,由北京科协出批文、出经费,再到公安局刻公章、银行开账户。 一番“曲线救国”,“服务部”开了张。 1980 年 10 月 23 日,陈春先、纪世瀛等人把物理所一间废弃仓库收拾出来,成立了“服务部”。这一天,被公认为中关村的公司诞生日。 但与此同时,陈春先“腐蚀科技队伍,侵占公共房屋”的“小报告”,也打到了物理所领导那里,证明其腐蚀的证据是:每个扫仓库的人都多领了 5 块饭钱。 大家都在观望、迟疑、看笑话,陈春先却马不停蹄起来。 他跑美国、倒芯片,造了批核聚变电源开关,狠赚了 3 万块;他办培训班,向待业青年传授电子技术,成为日后“电子一条街”的“黄埔军校”。 人们惊诧于服务部竟然赚钱了,却看不惯陈春先每月给员工多发7- 15 元津贴,等于涨了1- 2 级工资。风言风语更加多起来:服务部卖产品给物理所,就是“损公肥私”;卖给外单位,典型的“吃里扒外”。 不久,物理所领导开始扛不住舆情纷纷,也有人本身就羡慕嫉妒恨。他们公开批评陈春先、纪世瀛等人“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腐蚀干部”,然后决定对服务部立案调查。 诽谤、查账、被拘接踵而来。人们意识到,陈春先不但要受处分,还可能蹲大狱。服务部的上百人一哄而散,只有纪世瀛几个铁杆跟着死扛。 倒是赵绮秋这个“外人”,跑到中科院纪委为陈春先喊冤。但,无济于事。 愁苦的她向丈夫周鸿书倾诉,引发了这位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的关注。结果,陈春先的遭遇登在了 1983 年 1 月 6 日《国内动态清样》上。 这份直呈中央领导的机密内参,逆转了陈春先的命运。第二天,陈春先的审查即被制止,服务部的做法赢得了中央的赞赏和鼓励。 1983 年 4 月,陈春先干脆胆子再大一点,创立“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及下辖的“华夏电器公司”,彻底冲破了体制阻碍,成为中国第一家“技工贸”企业。 但历史赋予陈春先的使命,似乎到此就戛然而止。 此后,陈春先创办了 20 多家公司,历经项目失败、贸易纠纷、非法拘役等无数磨难。不但未积累起财富,还因为下海失去了体制内的福利待遇,晚景颇为凄凉。 2004 年 8 月 10 日, 70 岁的陈春先溘然长逝。他捐出眼角膜,留下了把“光明留给后人”的遗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