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智大勇的“中关村第一人”并不富有,却率先打破了时代坚冰。当中国人的头脑还被禁锢在幽暗中时,他以自己的目光和勇气,照亮了中关村的未来之路。 2 与陈春先差不多同时“揭竿而起”的,还有一位标志人物:王洪德。 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反叛”,才有中关村“两通两海”的时代。 1982 年底,中科院计算所一次会议上,“右派”王洪德突然拍案而起:“如果聘走不行,借走!借走不行,调走!调走不行,辞职走!辞职不行的话,你们就开除我吧!” 说完,他拂袖而去。 当年,王洪德“五走创京海”,轰动北京城。 这也是憋出来的释放和爆发。 1979 年,为了解决知青就业,王洪德在中科院计算所知青社拉起一支人马,专做计算机房工程安装,一年大赚 60 万,轰动中科院,也引来了工商局和纪委的审查。 他声泪俱下地“交代”:“我们这些新产品,都是填补国家空白的,不然就要从国外进口。既创造了效益,又解决了就业,我何罪之有?”但纪委坚持追究到底。 1983 年 8 月, 46 岁的王洪德忍无可忍,于是怒创“京海”,而他的创业则比陈春先要顺利并且成功很多。 他从知青社借款 1 万,刚在银行开了户,就拿下北大一个计算机改造项目。中科院计算所、中国计算机公司等中字头大牌都来竞标,但北大的人却只信他王洪德这个人。 这个项目让京海大赚 9 万块,从此一发不可收。凭借工程质量过硬,国家远洋、国家计委、北京军区等大工程订单纷至沓来。 1987 年,京海总产值突破1. 3 亿,坐上了中国机房行业的头把交椅。 陈春先、王洪德的创业壮举,刺痛了中科院和海淀区,“科技人员能办企业,官方为什么不能搞?”眼见着科研经费被削减,中科院计划局与海淀区决定合作,从“新菜田改建基金”中刨出 10 万,创办官民合办的“科海”。 创立科海,是希望中科院的科研成果能在海淀区的企业中推广应用。 20 多项新技术拿出来,成功率却很低。比如化学所的人造大理石,拿到面包房做装饰墙,结果室温一高变了形。企业认为是技术不靠谱,化学所觉得是企业素质差,不懂得控制固化温度。 而且,双方彼此嫌弃,怎么都谈不拢。 这样的心态,让科海没能走得太远。虽然,它推出了中国最早的电脑汉字装置、空气加湿器、财务管理系统等,夺得了不少中国第一,也赚了些钱。 但京海、科海的先后尝试,却让更多科研人员的心眼活泛起来。他们想下海,但却没资金,把他们的蠢蠢欲动看在眼里、也想搞一番产业的海淀区四季青乡,决定出资合作。 1984 年 5 月 16 日,四通在四季青乡会议室宣告成立,乡里出资 2 万,请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当名誉董事长。“四”取自四季青,“通”有“四通八达”之意;英文“Stone”意为石头,有人解释为:干好了成钻石,干不好就甘当铺路石。 四通的第一单生意,来自中科院计算中心一批打不了中文、又卖不掉的日本打印机。他们花 400 块请了个程序员,写了套打印中文软件,结果迅速脱销,公司大赚 20 万。 沿着这条财路,四通发现,单位买电脑通常只用来打印,“电脑+打印机”却要 5 万块。如果能造出一种便宜的打印一体机,一定有市场。 1985 年,四通MS- 2400 中英文打字机横空出世,一帮没怎么见过钱的科技工作者卯足劲开出八九千块的高价,都挡不住汹涌的订单。一年时间,公司就狂揽 3000 万,转年破亿。 1993 年 7 月,四通电子成为北京赴港上市的民营企业第一股。 鼎盛时代,四通一家在中关村的纳税占比高达60%,人民大学南侧立交桥以“四通桥”命名,令联想、方正等黯然失色。 但在 1997 年,一场金融 诈骗让四通负债2. 4 亿, 2002 年才走出困境。期间虽投出过新浪这样的大黑马,但之后,四通昏招迭出,先是接盘史玉柱的脑白金,后又跟随黄光裕搞地产,最终在新时代的大潮中光彩不再。 一度与四通同台共舞的,是信通。这是中关村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由中科院计算所、科仪厂、海淀区各投 100 万,于 1984 年 11 月开业。 信通的第一桶金,来自于中科院计算所的抗干扰稳压电源。靠着把这项荣获科学大奖的技术产业化,当年就赚了 12 万。 但信通并非一家富有远见的企业。 当年,它最早请动倪光南生产了 100 块汉卡,并商定与计算所五五分成。结果,计算所卖出 93 块、信通只卖出 7 块,计算所据此分大头,信通坚持对半分。 最终,信通求锤得锤,成就了日后联想的汉卡伟业。 此后,信通业绩还一度冠绝“两通两海”。但在 90 年代初,因为一桩 7000 万的走私大案东窗事发,在中关村第一个轰然倒下。 3 1984,被称为中关村的“拐点之年”。 这一年,跃上历史舞台的除了“两海两通”,还有后来大名鼎鼎的联想。 柳传志坦言深受陈春先的事迹鼓舞,萌生了创业念头:“憋得太久,机会来了,特别想干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