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以手机中的随手记来说明一个能产出内容的例子,在随手记未搭建社区之前,它主要的作用是记账,使用随手记的一系列行为是打开随手记、点击记账、输入金额名目、保存退出,这系列行为的结果是你得到一条账目内容,时间一长就是一份账单,这份账单就是产出内容,当然这只是未经处理的基础内容,如果要满足用户的窥探心理,那直接将账单作为内容发出来是可以的,但如果不,那可以对其进一步的改进,账单衍生对个人财富的管理,产出理财内容; 第二是产出内容是否吸引用户,能否产出内容是一个基础,产出的内容有没有吸引力决定工具型产品的社区能否在前期获得流量,能否占据住用户的时间,社区创建之初采用PGC的形式就是为了产出能吸引用户的内容,专业人士深谙用户心理,对内容有把控力,能生产符合产品格调又吸引用户的内容,引起用户的共鸣,并形成社区话题引发用户跟帖发文等,Ta们拥有一批忠实的拥护者,凭借个人的魅力与影响力,对社区进行导流,使社区拥有一批种子用户; 第三是用户是否愿意分享内容,PGC只能负责前期导流,在长期看来作用越来越小,所以在度过艰难的前期导流后,UGC应该成为内容产出的主流,才能保证社区的长远发展,而用户是否愿意生产并分享内容就成为关键点。只有深谙用户心理,发现用户生产并分享内容的内因才能激发用户生产与分享的兴趣。 以我之见,从个人层面来说,想要收获某类知识或感知的渴求,生产出内容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分享后获得的阅读数与赞带来的虚荣感与认同感,因分享而增加的关注度,回复评论所带来的碰撞感等都是刺激用户生产并分享的因素之一,从社区层面来说,某些必要的激励措施是刺激内容生产的良策,常见的激励措施有: 解锁(贴吧等级达到X级才允许发帖) 等级身份、专属效果(QQ等级、直播中用户等级以及进入直播间效果) 赞、喜欢、关注、评论、分享、打赏(常见于各种社区中的互动) 节日祝福、纪念日问候、历史足迹(如今天是你加入XX的第365天) 平台资源倾斜,增加曝光机会(如人人的首页推荐) 官方活动优惠(如人人专栏20篇或5000声望值获得免费活动门票) 积分抽奖或兑换(各大社区实质性物质激励) 社区互动不同于社交概念中的互动,社区的互动具有群聚性,而非两两互动的社交服务,这样我们就排除了添加好友后的聊天会话,明确概念我们开始说为何要在社区中加入互动,或者说为什么互动是社区必不可少的元素?对着问题有两种解释视角:一种是工具性视角,一种是规范性视角。 工具性视角认为,人们之所以进行互动,乃是实际利益驱使,人们在是否参与到社区互动中,完全取决于由此所带来的收益和所付出的代价。霍曼斯在论述“命题系统”时说到“某次活动所得到的价值越高,就会越经常地参与这种活动”。如同我们在人人社区里发布文章,你所能得到的价值越高,你就会有动力越经常发布文章;互动对于用户的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互动本身对用户的价值,一个是互动对接受影响的其他用户的价值,以人人来说,读者对笔者的文章进行评论(赞赏、疑问、讨论、驳斥等)与笔者对读者的回复是对笔者与该读者的价值,同时也是其他读者的价值(评论与回复的知识提取,赞、打赏、评论带来的视觉冲击以激发写作等)。 一种是规范性视角,与工具性视角相对,规范性视角的观点认为,人们互动的动因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价值内化”的结果,人们在社区中进行互动是因为内在的价值取向告诉他们这样做是“应该的”,而不在于他们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有益,相当于你点赞、你评论、你回复、你打赏的行为是出于个人的价值取向告诉你应该这么做,如果没有这些互动你就会觉得自己良心过不去(其实是吐槽社区功能不完善),笔者文章写得好你竟然发现没有点赞、评论的按钮。 沉淀,即沉淀关系链,有情感因素的牵绊,旨在用户能持续产出内容并进行互动,提升用户活跃度。沉淀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在产品的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用户来沉淀关系链,最典型的设计就是关注与粉丝的功能,弱关系链的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